书书宅屋 - 历史小说 - 大宋文魁在线阅读 - 第48章 产业露底

第48章 产业露底

    目光再转回张家。

    张桂山看着儿子最近的作品,频频点头。

    他知道儿子的学问比自己好,尤其是在诗词一道上,整个大宋,也没有像儿子这么高产的诗词大家。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小说阅读最新章节。

    虽然有一部分值得推敲,但总体质量,比应童子试的晏殊要高出不止一个档次。

    “哎,要是早知道你有此天赋,当初你十五岁之前,就让你去应童子试了。”

    童子试,乃是宋朝的特色,是指十五岁之前就表现出天赋的孩童参加的科举考试,而参加童子试最出名的人物,就是当今判流内铨的晏殊晏学士。

    张唐卿笑了笑没接话,十五岁之前我能有这水平?这是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集合,当世谁人能敌?

    张唐卿内心想到:“也不知道小苏现在在干啥?活泥巴?恐怕还不会,因为苏轼还没满周岁呢,哈哈。”

    一直到点灯,张桂山才恋恋不舍的放下诗词,揉了揉发胀的眼睛说道:“过完年,你就去松林书院读书,至于家里的生计,你不用操心,周东主那边给的工钱很丰厚,一个月两贯钱,够咱爷三个的爵谷了,店面租出去,一个月怎么说都有十来贯,够你读书的费用了。”

    “爹,咱家还有五个下人。”

    “呃……”

    “要不卖掉?不行不行,我看王蓉那孩子是个好生养的,那就卖四个。”

    张唐卿哭笑不得,没想到亲爹老子不想着开源,光在节流上抓挠。

    “亲爹哎,赚钱的事交给儿子,您老就安安心心的读书,待到三年后,咱爷俩同上考场,来一个一门双进士,亮瞎他们的狗眼。”

    “天下没有让儿子养爹的道理,你爹我有手有脚,养的起你们。”

    张唐卿知道,不跟他爹说实话,他爹肯定还要去打工。

    “爹,走,跟儿子出去走走。”

    “干啥去?明天去。”

    “明天一早要回村,只能现在去。”

    “到底干啥?”

    “带你去看看咱家的产业。”

    “产业?还有产业?”

    “当然,你在外面赚钱,我也没闲着。”

    爷俩出门,王石在前面打着灯笼。

    过了阳河桥,到了东阳城,在东阳城阳河边上,一栋没有牌匾的门面房前面。

    张唐卿指着门面房说道:“爹爹,这是咱家的,你知道炒菜吗?”

    张桂山点了点头,“知道,开封很多大饭庄都有炒菜,你爹我曾经有幸吃过一次,那滋味,难忘啊。”

    “爹爹,我会炒菜。”

    “呵呵,是吗?有机会我好好尝尝。”

    “真的,咱家在这个店里有份子。”

    张桂山见张唐卿说的郑重,不自觉的信了三分,其他的事情,他可以当儿子在吹牛,但在这么大一个铺面里有份子,这就不可能是玩笑话,因为玩笑话很容易被拆穿。

    张唐卿使劲敲了敲门,过了会,门被打开了。

    于庆才打开门,看到是张唐卿,立刻弯腰行礼,“东家。”

    张唐卿点了点头,对于庆才说道,“准备的怎么样了?”

    “厨房那一套已经准备好了,但杨东主还没送过家具来,杨东主说,至少要等到正月底才能做好。”

    不是杨老三不努力,而是张唐卿设计的家具太奇特了,官帽椅、圆桌等家具,以前从来没有出现在人们面前,杨老三从来没有做过,所以做起来才不容易。

    尤其是圆桌是大圆套小圆,上面的小圆还要转,在当今来说,应该属于高科技了。

    “店里可有菜蔬?”

    “有的,这几天大家伙一直在练习。”

    “炒几个小菜,我和我爹喝两口。”

    “东家,少东家,请稍候。”

    于庆才这才知道,张唐卿的亲爹回来了,所以,东家的身份立刻就安在了张桂山身上。

    张唐卿看着他们六个人吃饭的桌子,上面油脂麻花的,很明显很久没有擦过了。

    张唐卿皱了皱眉头,做餐饮,味道是其一,干净整洁也非常重要,现在来看,于庆才等人还停留在当私家厨子的阶段。

    因为大家都在厨房忙活,张唐卿只能亲自动手,拿着抹布使劲擦了擦。

    “爹爹,这是咱家和其他六家邻居一起开起来的,你儿子我出炒菜技术,占了两成份子,这家店名字叫七心庄。”

    “七心庄?七心饭庄?”,张桂山心里默念了几遍,又听张唐卿说道:“环境差了点,将就着吃吧。”

    张桂山不可思议的看着张唐卿,眼前的儿子,还是自家儿子吗?

    应该是儿子,因为不管是面相上,还是爷俩的感情上,都肯定无疑,唯一有变化的,就是儿子性情大变。

    不过,张桂山随即就释然了。

    在他昏迷的那一个多月中,唐卿这孩子一个人支撑着这个家,艰苦的环境最会锻炼人,最会磨练人的心性。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古人诚不欺我啊。”

    张桂山把张唐卿的巨变原因理解为家庭巨变,本无可厚非,不过,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能让人变得这么聪明?

    张桂山看着儿子使劲擦了擦凳子,笑着说道:“一个月前,咱家的凳子还不如这个干净呢,别擦了。”

    张唐卿嘿嘿笑了几声,“一个月前是一个月前,现在是现在,爹爹,您要有心理准备,咱家会一个月一巨变。”

    张桂山呵呵笑了笑,没当回事。

    “还有一件事让爹爹知道,咱家还有一个产业,不过还没全部拿到手。”

    张桂山一愣,一个这么大的饭庄还不够,还有?

    “您听过阳水书局吗?”

    张桂山点了点头,表示知道。

    “年后起,它就是咱家的了,我已经交了定钱。”

    张桂山不淡定了,一个饭庄,自家不用出钱,白占份子,可阳水书局不一样啊,在整个青州府拔头筹,即便在京东东路也是能排进前三的存在。

    又听张唐卿说道:“明天一早,我让石头去书局拿上一百本书,咱们捐给族里的私塾,也算是咱爷俩为族里做点事了。”

    一个人发达后,为族里亲人谋好处,或者说帮助族中人本是应有之义,如果张唐卿父子发达了,对族里缺少了照顾,估计社会舆论能把父子俩压死。

    有了这一百本书籍,族里谁不念张桂山父子的好?骑驴的大宋文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