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 第39节
书迷正在阅读:母系部落幼崽日常[直播]、青梅、带手机逃荒,我被重生糙汉娇养了、七十年代之千里嫁夫[穿书]、六零大院芭蕾美人[穿书]、女王在末世捡男人泄欲(NPH)、大明:被打入教坊司的皇太孙、行止(abo)、银魂天然呆赛高、X文作者取材记
“对,这件事确实很重要,让她们多跟有上进心的好姑娘学学,对她们有好处,你是要认真仔细些。”
皇后听说这件事,忍不住找到何殊。
“太子,小八的性格,你是知道的,说好听点是善良没心眼,说直接点,那就是个缺心眼、容易被人糊弄的,在给她选伴读的这件事情上,你可一定要慎重考虑。”
这段时间亲自将八公主带在身边教导,八公主的固执与脑筋不转弯,差点没把皇后给气死。
何殊也听说了皇后这段时间的不易,点点头道。
“母后请放心,我连其他妹妹的事,都这么上心,对于八妹妹的事,当然是更加不会怠慢,她这个年龄,对于大人的话,可能会相对有那么一点排斥,更容易接受同伴的话,等到这件事落实下来后,母后应该可以轻松一些。”
皇后却不敢这么乐观,忍不住吐槽。
“养了你们几个,虽然你三姐的亲事让人操心了点,但是总体上都没怎么劳心费力,就这个小八,真是让人伤脑筋啊,我就想不明白,我怎么会生出这么一个缺心眼的亲闺女呢?别人说什么都信,就是不听我这个亲娘的。”
说到底,还是因为从小就生长在皇宫中,不需动心思,就能实现要什么有什么。
没有遭遇过生活的毒打,顺风顺水的过惯了,再加上身边人的各种恭维,对生活少了敬畏。
何殊倒是有办法整治,让她尝尝一无所有的滋味,再感受一下世间的人心险恶,肯定能改了八公主没心眼的问题,可是皇后肯定不舍不得。
再加上这么操作太麻烦,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容易出差错,何殊也不想这么麻烦。
“龙生九子,九子不同,这是常事,母后不必太过担忧,先在她身边放几个经历丰富的伴读试试,让她知道一下皇宫外的真实情况,并非只有美食华服、富丽堂皇的高宅大院中高朋满座。”
还有更多衣食无着,终年难尝荤腥、生活难以为继的穷苦百姓,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尤其是女孩没有机会读书识字,无心赏花看柳才是世间常态。
第四十章
直到何殊挑好的二十八人名单送到女学, 二十八名被挑中的女孩被接入宫中,京城上下才知道那间没太引人注意的女学,竟然是由太子开设。
最重要的是,众人直到这时才意识到, 宫里几个月前突然将之前的伴读遣送回家, 为的竟然是给这批从女学中选出的女孩腾位置。
有些人心有不甘, 在朝堂上提出异议,却被正宁帝以家事为由,态度强硬的给怼了回去。
新入宫的女孩除了都有好学, 有一定文化底子这一共同特点外,在出身方面, 可谓是各不相同。
既有在勋贵亲戚家寄人篱下的女孩, 也丧母的文人家女儿,更有小摊贩或是普通农户的女儿,还有父母曾是暗卫的女孩,以及被朝廷收养的孤女。
这些女孩入宫后, 与公主们一起, 吃住都在宫里,统一管理, 不再像从前,上完课后,公主回各自的母亲身边,伴读可以回家住。
所以那些伴读不仅可以带着丫鬟一起进宫, 还能天天往返宫中,与家里的联系过密, 一个个的带着任务私心重。
改成这种统一管理的模式, 也算是将公主与伴读都放在同一层面上, 都不许带丫鬟,虽会专门安排宫人负责照顾她们的饮食起居,却会要求她们都要习惯生活自理。
对于那些已在女学接受过几个月培训的伴读而言,不管她们原本是什么出身,都已经学会自理。
主要是宫里的这些穿衣梳头都需依靠宫女太监伺候的公主,何殊早就看不惯这种将人养成巨婴废物的现象。
比她大的几个公主虽然也是从小被人照顾着长大,可是在郡王府时家里穷,伺候的人手少,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正宁帝登基后,后宫里的人,从先帝的嫔妃到宫女内侍,征询过他们的意思后,只有一小部分被安置到京外别院
连自己有想法的先帝嫔妃在内,在何殊鼓动正宁帝开设的各种产业里,安排了大半,可是宫中剩下的宫女内侍仍有不少。
相较于活到年近七旬,还在纳妃的先帝,正宁帝的后宫只有不到二十个嫔妃,其中有一小半还是郡王府的老人。
如此一来,后宫一直是主子少,伺候的人却多的状态。
何殊纵然不赞成那些嫔妃生怕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往女儿身边大量安排人手的做法。
可是她作为太子,若是对后宫中的这种事指手划脚,容易给人留下她这个太子不务正业,没有容人之量,苛待妹妹之类的话柄。
所以何殊一直没有干涉,直到这次,因为到正宁帝主动感慨,希望剩下的女儿也能争气些,多出几个能像三公主那么有能力的,她才临时提出自己的想法。
这么一来,虽然那些公主的母妃,不赞成这种安排,认为自己的女儿受了委屈,提出各种质疑与抗议,也有正宁帝负责顶在前面,告诉她们那是他的想法与安排。
更何况八公主这个嫡公主也不例外,皇后却对这件事表现出极大的支持与配合,才将这件事彻底落实下来。
随着为公主选伴读一事尘埃落定,将宫学接下来要学的课程给规划好,何殊也算是暂时了了一桩心事。
她已尽力而为,至于那些公主与伴读将来能成长到什么地步,她也只能听天由命,勉强不得。
趁着女学因公主伴读一事在京中名声大躁,何殊安排女学趁此机会宣布正式对外招生日期,而且要对外强调,女学是每隔半年在固定的日期招生一次。
这个消息顿时让大量正在观望与评估女学的人,纷纷心思异动。
与此同时,宫学也就是修学宫中接下来要教授的内容被改动,以及接下来将会教授哪些内容的消息,也被在修学宫中任职的学士们传了出来。
得知由太子亲自安排的新课业中,不仅包括皇子们必学的经史典籍,还有术数、骑马射箭之类的课业。
俨然是打算将公主们当皇子一样教导的架势,这件事迅速引来一些臣子的反对声,认为这是有违纲常之举。
何殊已提前预料到这种状况,提醒过正宁帝。
所以面对大臣在朝堂上发出的质疑与反对,正宁帝态度坦然的直接回道。
“众卿应当知道,朕膝下只有太子一个皇儿,其他都是公主,朕恐他将来承继大位后,没有兄弟手足做助力,故而打算好好培养公主们,望女成龙,希望她们之中,能再出几个如何欣月巡察使般,有能力为朝廷做事的栋梁之材。”
当众夸自己的女儿为栋梁之材,正宁帝不仅不觉得心虚,还为之感到骄傲自豪,毕竟三公主做官以来的表现有目众睹,这些朝臣也不能质疑什么。
“启奏陛下,三公主入朝为官,已属特例,若一再破例,实在于礼不合,还请陛下三思啊!”
“请陛下三思!”
……
当今圣上登基继位以来,没有‘兄弟手足’做助力,不是依旧稳坐皇位,谁都知道这是皇帝的借口。
可是谁都想不明白,皇帝突然折腾这一出,到底是为了什么,习惯阴谋论的大臣们实不愿相信,皇上的想法真能这么朴实。
这种无力感,纵然在当今皇上登基后,已经经历过无数次,他们依旧无法适应,也寻找不到规律。
对于朝堂上的某些常青树而言,就算是晚年喜怒无常的先帝的想法,他们也能把握得住。
可是遇上当今皇上,他们才发现曾经的一些把握帝王心理的经验,在这位身上完全失去用武之地。
他们永远无法预料下一场早朝上,又会发生什么突然事件,皇上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以他们的阅历与见识,明明可以一眼就能将皇上的心思看穿才对。
可事实却是皇上的想法总是让人摸不透、想不通,皇上的性格也让人捉摸不定。
在上一件事情上,表现出的还是很好商量的性格,下一件事上,可能就会变得格外强势,。
而且还是风格多变,有时是祭出法律条文,有时是很耐心的讲道理及分析旧例,有些时候甚至像是在耍赖,总之就是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
若说他的性情阴晴不定,好像也不对,因为他的情绪从来都有迹可循,像是有意给人提醒般。
就像这次当众告诉满朝文武,他因儿子只有一根独苗,就想‘望女成龙’的事,怎么也不像是一位帝王愿意当众诉之于口的心事,可他就这么大大方方的坦言。
正宁帝也知道帝王的家事也是国事的事实,所以他虽然很想再用家事怼人,这次还是耐心按照何殊的交待回道。
“女子入朝为官,就叫于礼不合?什么礼?你们不用因为觉得朕偏心,就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这样吧,朕不仅能为自己的女儿破例,也能为你们的女儿破例,只要你们的女儿能够通过考核,朕也给你们的女儿授官。”
来了,又来了,今天又是这种避重就轻,拉众人一起沉沦的耍赖风格。
可是不得不说的是,这话还是极具诱惑力的,反对的大臣中,悄然退出近半。
有的是也存在没有儿子的烦恼,有的则是因为儿子不争气,若女儿能争气,也不是不行。
看到朝堂上众大臣的反应,正宁帝心中嗤笑,果然论对人心的把握,朝堂上的这些大臣,有一个算一个,都不是太子的对手。
不过他没忘记自己这次的任务,目光扫向那些仍然一脸坚持,对同僚的临阵脱逃表示不满的大臣。
“做人嘛,还是不要太固执得好,就算你们的儿子比女儿出息,可是你们谁能保证自己的孙子也能比孙女出色呢,唉,朕有朕的难处,你们谁敢肯定自家不会遇上类似的难处呢?想想当年的先帝。”
先帝当年的儿子多到成祸,结果等到他这个儿子继位后,谁能想到会是这种局面呢。
有人不甘心的开口道,“陛下若担心太子没有兄弟帮衬,可以广纳后宫。”
听到这话,正宁帝的脸色瞬间黑了下来,广纳后宫,养那么多的嫔妃不得钱?再生下一些女儿不得钱?
他本就不是什么好色的男子,后宫现在对他而言,不是什么享受,而是压力,甚至还是对他的健康的威胁。
还是郡王的时候,本来就穷,还要面对其他人拿他没儿子当关心理由,给他送姬妾的事,本就已经给他留下过印象无比深刻的心理阴影。
登基为帝后,在穷得养现有的嫔妃都艰难的情况下,以为先帝守孝为名,硬坚持三年没纳妃。
三年过去,为了稳定朝堂,也为拉拢一些王公大臣,正宁帝才答应选秀,每次选意思性的选几个,选了两次,今年该选第三次,被他给义正言辞的拒绝。
哪怕他现在已是小有积蓄,正宁帝也不想将钱花在选秀,以及广纳后宫这种让他觉得很不划算的麻烦事上。
先帝年过六十,还想试图通过纳嫔妃来展现自身老当益壮,身体健康,告诉大家自己还能继续稳坐皇位。
可是正宁帝不需要,他巴不得自己能早点退位,好让太子直接上位,他可以毫无负担的多过几年清闲日子。
哪怕现在处理政务,拿主意的是太子,可他身为皇帝,也要事无巨细的都知道,对他而言,这也很辛苦。
所以正宁帝直接不悦的说道,“后宫之中近三年来,只有一位公主出生,足以证明广纳后宫也无济于事,此事尔等不可再提。”
眼看要是再说得直白点,会直接伤及皇上尊严,众大臣纵然再怎么不甘,也不敢再继续这个话题,以免刺激到皇上。
只得就这么任由这件事过去,既让修学宫的课程安排得以落实,也成功向外释放出信号,皇上不介意让女子入朝为官。
这个消息传出,京城上下都是一片哗然,在朝堂上表示反对与抗议的那些大臣私下想想,莫名觉得皇上说得确实有理,心中不再排斥。
反应最大的反倒是那些读书人,从国子监的一些教谕,到一些屡试不第的文人。
他们拿古往今来都没有女子正式入朝为官的历史说事,又说女子就算做官,也只能以内命妇的身份做宫中女官等等,甚至将女子为官这件事上升到祸乱朝纲的高度。
等到舆论发酵到一定程度后,何殊直接让人公开三公主这些年做的事,尤其是她不惜亲身涉险,冒死提开沧台水患一案。
那桩桩件件让人无可指责的功绩,惠及无数百姓,但凡有良心的都该表示钦佩,而不是指责她一介女儿身当官祸乱朝纲。
知道外界的舆论已被成功扭转,他这个皇帝也因此而受到百姓们的称赞,正宁帝的心情十分舒爽,没有儿子又如何,女儿有能力就行。
只是正宁帝还没高兴多久,就接到原平公主请求觐见的请示。
“老四怎么有空进宫?皇儿,不会是你的法子已经失效了吧?”
何殊有些无语的抬头看了如临大敌的正宁帝一眼,“不会,四皇姐的性格您又不是不知道,三皇姐当年授官时,她就闹着也要当官,如今见三皇姐风头正盛。”
话未说完,正宁帝已经领会到她的未尽之言,瞬间感到头痛不已,更加强了一定要教好剩下的那些女儿的决心。
“朕再怎么望女成龙,也不可能包括她,她怎能这般没有自知之明?朕该怎么拒绝她?”
“为什么要拒绝?”
正在看奏本的何殊漫不经心的回道。
“惠民司正缺一个既能代表我们皇室,彰显我们皇家恩德的副使,她要是不怕苦、不怕累,就让她去吧,这个品阶不低,又能获得美名,干得好了,功绩不比三姐的少。”
皇后听说这件事,忍不住找到何殊。
“太子,小八的性格,你是知道的,说好听点是善良没心眼,说直接点,那就是个缺心眼、容易被人糊弄的,在给她选伴读的这件事情上,你可一定要慎重考虑。”
这段时间亲自将八公主带在身边教导,八公主的固执与脑筋不转弯,差点没把皇后给气死。
何殊也听说了皇后这段时间的不易,点点头道。
“母后请放心,我连其他妹妹的事,都这么上心,对于八妹妹的事,当然是更加不会怠慢,她这个年龄,对于大人的话,可能会相对有那么一点排斥,更容易接受同伴的话,等到这件事落实下来后,母后应该可以轻松一些。”
皇后却不敢这么乐观,忍不住吐槽。
“养了你们几个,虽然你三姐的亲事让人操心了点,但是总体上都没怎么劳心费力,就这个小八,真是让人伤脑筋啊,我就想不明白,我怎么会生出这么一个缺心眼的亲闺女呢?别人说什么都信,就是不听我这个亲娘的。”
说到底,还是因为从小就生长在皇宫中,不需动心思,就能实现要什么有什么。
没有遭遇过生活的毒打,顺风顺水的过惯了,再加上身边人的各种恭维,对生活少了敬畏。
何殊倒是有办法整治,让她尝尝一无所有的滋味,再感受一下世间的人心险恶,肯定能改了八公主没心眼的问题,可是皇后肯定不舍不得。
再加上这么操作太麻烦,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容易出差错,何殊也不想这么麻烦。
“龙生九子,九子不同,这是常事,母后不必太过担忧,先在她身边放几个经历丰富的伴读试试,让她知道一下皇宫外的真实情况,并非只有美食华服、富丽堂皇的高宅大院中高朋满座。”
还有更多衣食无着,终年难尝荤腥、生活难以为继的穷苦百姓,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尤其是女孩没有机会读书识字,无心赏花看柳才是世间常态。
第四十章
直到何殊挑好的二十八人名单送到女学, 二十八名被挑中的女孩被接入宫中,京城上下才知道那间没太引人注意的女学,竟然是由太子开设。
最重要的是,众人直到这时才意识到, 宫里几个月前突然将之前的伴读遣送回家, 为的竟然是给这批从女学中选出的女孩腾位置。
有些人心有不甘, 在朝堂上提出异议,却被正宁帝以家事为由,态度强硬的给怼了回去。
新入宫的女孩除了都有好学, 有一定文化底子这一共同特点外,在出身方面, 可谓是各不相同。
既有在勋贵亲戚家寄人篱下的女孩, 也丧母的文人家女儿,更有小摊贩或是普通农户的女儿,还有父母曾是暗卫的女孩,以及被朝廷收养的孤女。
这些女孩入宫后, 与公主们一起, 吃住都在宫里,统一管理, 不再像从前,上完课后,公主回各自的母亲身边,伴读可以回家住。
所以那些伴读不仅可以带着丫鬟一起进宫, 还能天天往返宫中,与家里的联系过密, 一个个的带着任务私心重。
改成这种统一管理的模式, 也算是将公主与伴读都放在同一层面上, 都不许带丫鬟,虽会专门安排宫人负责照顾她们的饮食起居,却会要求她们都要习惯生活自理。
对于那些已在女学接受过几个月培训的伴读而言,不管她们原本是什么出身,都已经学会自理。
主要是宫里的这些穿衣梳头都需依靠宫女太监伺候的公主,何殊早就看不惯这种将人养成巨婴废物的现象。
比她大的几个公主虽然也是从小被人照顾着长大,可是在郡王府时家里穷,伺候的人手少,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正宁帝登基后,后宫里的人,从先帝的嫔妃到宫女内侍,征询过他们的意思后,只有一小部分被安置到京外别院
连自己有想法的先帝嫔妃在内,在何殊鼓动正宁帝开设的各种产业里,安排了大半,可是宫中剩下的宫女内侍仍有不少。
相较于活到年近七旬,还在纳妃的先帝,正宁帝的后宫只有不到二十个嫔妃,其中有一小半还是郡王府的老人。
如此一来,后宫一直是主子少,伺候的人却多的状态。
何殊纵然不赞成那些嫔妃生怕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往女儿身边大量安排人手的做法。
可是她作为太子,若是对后宫中的这种事指手划脚,容易给人留下她这个太子不务正业,没有容人之量,苛待妹妹之类的话柄。
所以何殊一直没有干涉,直到这次,因为到正宁帝主动感慨,希望剩下的女儿也能争气些,多出几个能像三公主那么有能力的,她才临时提出自己的想法。
这么一来,虽然那些公主的母妃,不赞成这种安排,认为自己的女儿受了委屈,提出各种质疑与抗议,也有正宁帝负责顶在前面,告诉她们那是他的想法与安排。
更何况八公主这个嫡公主也不例外,皇后却对这件事表现出极大的支持与配合,才将这件事彻底落实下来。
随着为公主选伴读一事尘埃落定,将宫学接下来要学的课程给规划好,何殊也算是暂时了了一桩心事。
她已尽力而为,至于那些公主与伴读将来能成长到什么地步,她也只能听天由命,勉强不得。
趁着女学因公主伴读一事在京中名声大躁,何殊安排女学趁此机会宣布正式对外招生日期,而且要对外强调,女学是每隔半年在固定的日期招生一次。
这个消息顿时让大量正在观望与评估女学的人,纷纷心思异动。
与此同时,宫学也就是修学宫中接下来要教授的内容被改动,以及接下来将会教授哪些内容的消息,也被在修学宫中任职的学士们传了出来。
得知由太子亲自安排的新课业中,不仅包括皇子们必学的经史典籍,还有术数、骑马射箭之类的课业。
俨然是打算将公主们当皇子一样教导的架势,这件事迅速引来一些臣子的反对声,认为这是有违纲常之举。
何殊已提前预料到这种状况,提醒过正宁帝。
所以面对大臣在朝堂上发出的质疑与反对,正宁帝态度坦然的直接回道。
“众卿应当知道,朕膝下只有太子一个皇儿,其他都是公主,朕恐他将来承继大位后,没有兄弟手足做助力,故而打算好好培养公主们,望女成龙,希望她们之中,能再出几个如何欣月巡察使般,有能力为朝廷做事的栋梁之材。”
当众夸自己的女儿为栋梁之材,正宁帝不仅不觉得心虚,还为之感到骄傲自豪,毕竟三公主做官以来的表现有目众睹,这些朝臣也不能质疑什么。
“启奏陛下,三公主入朝为官,已属特例,若一再破例,实在于礼不合,还请陛下三思啊!”
“请陛下三思!”
……
当今圣上登基继位以来,没有‘兄弟手足’做助力,不是依旧稳坐皇位,谁都知道这是皇帝的借口。
可是谁都想不明白,皇帝突然折腾这一出,到底是为了什么,习惯阴谋论的大臣们实不愿相信,皇上的想法真能这么朴实。
这种无力感,纵然在当今皇上登基后,已经经历过无数次,他们依旧无法适应,也寻找不到规律。
对于朝堂上的某些常青树而言,就算是晚年喜怒无常的先帝的想法,他们也能把握得住。
可是遇上当今皇上,他们才发现曾经的一些把握帝王心理的经验,在这位身上完全失去用武之地。
他们永远无法预料下一场早朝上,又会发生什么突然事件,皇上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以他们的阅历与见识,明明可以一眼就能将皇上的心思看穿才对。
可事实却是皇上的想法总是让人摸不透、想不通,皇上的性格也让人捉摸不定。
在上一件事情上,表现出的还是很好商量的性格,下一件事上,可能就会变得格外强势,。
而且还是风格多变,有时是祭出法律条文,有时是很耐心的讲道理及分析旧例,有些时候甚至像是在耍赖,总之就是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
若说他的性情阴晴不定,好像也不对,因为他的情绪从来都有迹可循,像是有意给人提醒般。
就像这次当众告诉满朝文武,他因儿子只有一根独苗,就想‘望女成龙’的事,怎么也不像是一位帝王愿意当众诉之于口的心事,可他就这么大大方方的坦言。
正宁帝也知道帝王的家事也是国事的事实,所以他虽然很想再用家事怼人,这次还是耐心按照何殊的交待回道。
“女子入朝为官,就叫于礼不合?什么礼?你们不用因为觉得朕偏心,就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这样吧,朕不仅能为自己的女儿破例,也能为你们的女儿破例,只要你们的女儿能够通过考核,朕也给你们的女儿授官。”
来了,又来了,今天又是这种避重就轻,拉众人一起沉沦的耍赖风格。
可是不得不说的是,这话还是极具诱惑力的,反对的大臣中,悄然退出近半。
有的是也存在没有儿子的烦恼,有的则是因为儿子不争气,若女儿能争气,也不是不行。
看到朝堂上众大臣的反应,正宁帝心中嗤笑,果然论对人心的把握,朝堂上的这些大臣,有一个算一个,都不是太子的对手。
不过他没忘记自己这次的任务,目光扫向那些仍然一脸坚持,对同僚的临阵脱逃表示不满的大臣。
“做人嘛,还是不要太固执得好,就算你们的儿子比女儿出息,可是你们谁能保证自己的孙子也能比孙女出色呢,唉,朕有朕的难处,你们谁敢肯定自家不会遇上类似的难处呢?想想当年的先帝。”
先帝当年的儿子多到成祸,结果等到他这个儿子继位后,谁能想到会是这种局面呢。
有人不甘心的开口道,“陛下若担心太子没有兄弟帮衬,可以广纳后宫。”
听到这话,正宁帝的脸色瞬间黑了下来,广纳后宫,养那么多的嫔妃不得钱?再生下一些女儿不得钱?
他本就不是什么好色的男子,后宫现在对他而言,不是什么享受,而是压力,甚至还是对他的健康的威胁。
还是郡王的时候,本来就穷,还要面对其他人拿他没儿子当关心理由,给他送姬妾的事,本就已经给他留下过印象无比深刻的心理阴影。
登基为帝后,在穷得养现有的嫔妃都艰难的情况下,以为先帝守孝为名,硬坚持三年没纳妃。
三年过去,为了稳定朝堂,也为拉拢一些王公大臣,正宁帝才答应选秀,每次选意思性的选几个,选了两次,今年该选第三次,被他给义正言辞的拒绝。
哪怕他现在已是小有积蓄,正宁帝也不想将钱花在选秀,以及广纳后宫这种让他觉得很不划算的麻烦事上。
先帝年过六十,还想试图通过纳嫔妃来展现自身老当益壮,身体健康,告诉大家自己还能继续稳坐皇位。
可是正宁帝不需要,他巴不得自己能早点退位,好让太子直接上位,他可以毫无负担的多过几年清闲日子。
哪怕现在处理政务,拿主意的是太子,可他身为皇帝,也要事无巨细的都知道,对他而言,这也很辛苦。
所以正宁帝直接不悦的说道,“后宫之中近三年来,只有一位公主出生,足以证明广纳后宫也无济于事,此事尔等不可再提。”
眼看要是再说得直白点,会直接伤及皇上尊严,众大臣纵然再怎么不甘,也不敢再继续这个话题,以免刺激到皇上。
只得就这么任由这件事过去,既让修学宫的课程安排得以落实,也成功向外释放出信号,皇上不介意让女子入朝为官。
这个消息传出,京城上下都是一片哗然,在朝堂上表示反对与抗议的那些大臣私下想想,莫名觉得皇上说得确实有理,心中不再排斥。
反应最大的反倒是那些读书人,从国子监的一些教谕,到一些屡试不第的文人。
他们拿古往今来都没有女子正式入朝为官的历史说事,又说女子就算做官,也只能以内命妇的身份做宫中女官等等,甚至将女子为官这件事上升到祸乱朝纲的高度。
等到舆论发酵到一定程度后,何殊直接让人公开三公主这些年做的事,尤其是她不惜亲身涉险,冒死提开沧台水患一案。
那桩桩件件让人无可指责的功绩,惠及无数百姓,但凡有良心的都该表示钦佩,而不是指责她一介女儿身当官祸乱朝纲。
知道外界的舆论已被成功扭转,他这个皇帝也因此而受到百姓们的称赞,正宁帝的心情十分舒爽,没有儿子又如何,女儿有能力就行。
只是正宁帝还没高兴多久,就接到原平公主请求觐见的请示。
“老四怎么有空进宫?皇儿,不会是你的法子已经失效了吧?”
何殊有些无语的抬头看了如临大敌的正宁帝一眼,“不会,四皇姐的性格您又不是不知道,三皇姐当年授官时,她就闹着也要当官,如今见三皇姐风头正盛。”
话未说完,正宁帝已经领会到她的未尽之言,瞬间感到头痛不已,更加强了一定要教好剩下的那些女儿的决心。
“朕再怎么望女成龙,也不可能包括她,她怎能这般没有自知之明?朕该怎么拒绝她?”
“为什么要拒绝?”
正在看奏本的何殊漫不经心的回道。
“惠民司正缺一个既能代表我们皇室,彰显我们皇家恩德的副使,她要是不怕苦、不怕累,就让她去吧,这个品阶不低,又能获得美名,干得好了,功绩不比三姐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