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书宅屋 - 历史小说 - 逆流启明(大明世祖)在线阅读 - 第九十四章淮河入江

第九十四章淮河入江

    张同敞话糙理不糙。

    秦国打安南,起码百万块。

    如果照此推算,他二十多个儿子,不得好几千万?

    如果照此规矩,后世的君王纷纷效彷,那可对于财政的消耗就难以计量了。

    而要知道,明朝的亲王就藩,寻常不过几万两,如瑞王在户部磨了几年,才凑够十万两去汉中。

    像福王那样,家底丰厚的,结婚用了三十万,府邸二十八万两,其余的私馕无数,但要知道,这些都是万历皇帝从内帑中赏赐的。

    而朝廷呢?

    就是与之价值四万两的赋税罢了。

    所用的花费寥寥无几。

    而无论是秦国,还是齐国,亦或者未来的辽国,花的都是朝廷的钱,皇帝的内帑却一分不出。

    好家伙,获利的是皇帝,出钱的是朝廷,完全是赔本的买卖,谁想做?

    闻听此言,皇帝倒是沉默半晌,随即抬目望向了窗外。

    秋收在即,京城的鸟儿似乎都多了了些,想要沾沾人气,混点吃食。

    皇城自然也不例外。

    不过树木花草则稀疏了。

    “你的意思,我明白!”

    朱谊汐声音平澹:“对了,今秋,朝廷能收多少钱粮?”

    “按照往年的估计,两京二十五省,约莫能收近五千万银圆吧。”

    张同敞有些意外,这是财部的事,与他兵部关系并不大。

    如今随着北方日渐复苏,赋税也不断地增加,尤其是边疆蒙古地区被纳入后,边贸日渐昌盛。

    要知道,在绥远,两只羊价值一块银圆,而在北京一只羊就能值三块钱。

    更不要提,随着安西省的纳入,关闭近千年的丝绸之路,虽然完全复苏无望,但陕西、甘肃商业却日渐兴起。

    所以北方的农税渐少,商税增多。

    就拿陕西来举例子,全省粮税不过一百五十万块,而商税却有一百万之多。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国两税在去年,也就是绍武十六年,正式突破徘回数年的八千万瓶颈,达到了八千三百万。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去除每年的养军、官,以及日常建设支用,朝廷每年能结余两千至三千万块。

    如此庞大的盈余,藩国的建设对其而言,可谓是九牛一毛。

    刚回答完,张同敞就反应过来,朝廷如今不缺钱粮。

    他却仍不服输,装作什么也不知道。

    见其装模作样,皇帝摇摇头。

    若仅仅是这一人,他倒不以为意。

    但很显然,这位兵部尚书,代表着朝廷内部很大一部分的人意。

    “这般吧,日后亲王就藩之耗费,就由内帑来出吧!”

    “陛下圣明——”

    张同敞忙拱手,迫不及待道:“内外分明,这是明君之为也。”

    皇帝懒得理他,摆摆手,径直离去。

    显然,这些文官,还是秉持着吝啬贪婪的毛病。

    罢了,回到书房,捡起了密匣来看。

    只见,山东巡抚明言,要求在登州府,亦或者来州府,开设海关,以促进商税的发展。

    虽然海关的收入是由皇帝直辖,但它具有极大的溢出效应,能够带动一地,甚至一省的经济发展。

    间接的赋税,也不可小觑。

    按照道理来说,看到地方热衷与发展经济,他这个皇帝应该欣喜才是,但朱谊汐却从中看出了门道。

    显然,民间已经意识到海关的重要性,同时,官场上也能猜到海关税收盈余的恐怖。

    朱谊汐感觉有些头疼了。

    瞒了那么久,终于显露出来了。

    海关税年年增长。

    在去年,其关税就增长至了三千万块,内帑为之震动。

    也因此,海关总署衙门的雇员,也超过了千人,在整个大明,也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甚至,为了更好的收税,八大海关几乎都会配一队人马驻守,预防有人抢劫。

    这时候,山东提出来新设海关,对于朱谊汐来说,直接是挠到了痒痒处。

    虽然山东物产丰富,出口不多,但蚊子腿也是肉啊,临近朝鲜、日本,光是凭借着天津港犹嫌不足,山东登州正合适。

    这般想着,皇帝的手指不由得划过了山东地区,随即又指向了辽东。

    某种意义来说,辽东开港的好处,也是挺大的。

    辽东地广人稀,盛产粮食和物产,无论是朝鲜还是日本,对粮食的需求倒是挺大的。

    尤其是朝廷粮食富裕的情况下,尽量出口有益于农业发展。

    毕竟,由于东北的气候原因,无法种植像棉花一类的经济作物,水稻、玉米只能是最佳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适量的出口会刺激辽东的农业开发,利大于弊。

    同时,利用粮食出口,也能影响到朝鲜和日本的经济,达成一些目的。

    “金州府(大连)倒是可以为海关。”

    心中定下来主意。

    皇帝露出了一丝笑容。

    他的要求也不多,这两处海关,一年能给他带来两百万块就够了。

    十大海关,广州、福州、宁波、杭州、松江、天津,南京,漳州,以及登州、金州。

    大明的万里海疆,几乎都纳入其中。

    当然,如果把台湾府、吕宋府也算进去的话,那就是十二处了。

    此时,江苏,扬州府,邵伯湖口。

    数以千计的民夫,在秋风渐起的时候,挥汗如雨地挖掘着土地。

    大量的沙土石块,堆积如山。

    一条运河,连接了高邮湖,自北向南流向的长江,长达三百余里。

    用到了人工,累计百万。

    原本一年的时间,结果因为天气、民夫不足等因素,足足耗费了两年多,可谓是劳心劳力。

    至于耗费钱粮,则达到了一百万之巨。

    当然,最主要的则是因为于成龙心疼淮海地区的百姓贫穷,不敢大规模地征召徭役。

    同时,他又怕破坏地方的农业生产,并没有借助金钱之遍,大规模地孤勇百姓挖河。

    所在,在这条长达数百里的人工运河即将竣工时,整个苏北地区百姓,竟然丝毫没有被打乱生活。

    反而因为朝廷有限度的雇佣下,许多家庭宽松了许多,改善了生活。

    来自于江苏、安徽两省的巡抚,布政使等高官,在工部侍郎的带领下,见证这个运河成功之日。

    这日,晴空万里,微风吹拂,数以千计的百姓,围绕着入江口,开始议论纷纷。

    人人都在夸赞这条泄洪河的作用,同时也对主持这件事的于成龙大肆赞扬。

    这条泄洪河,其长度,约三百二十里,宽十丈有余,横跨数府,会将高家堰的洪水,一路直接带到了长江。

    换句话来说,就是让淮河与长江再共用一条入海口,让两个独立的水系进行交流。

    某种意义上来说,淮河成了长江的支流。

    黄河占据了淮河水道,淮河与长江共用水道。

    淮河的这点水量对长江来说,不值一提,下游影响微乎其微。

    如此一来,江淮地区倒是省却了气力,不再担忧积水泛滥,冲毁田地,亦或者将淮安、扬州淹没。

    大修堤坝,日夜巡逻的差事,也将免了。

    其节省的花费,难以计量。

    “于河督,我代表周家桥父老三千户,在此叩谢你的大恩大德——”

    待于成龙的马车抵达泄洪口时,也不知道从哪传出来的消息,立马掀起了轩然大波。

    百姓们将其马车维修,一个个神情激动。

    甚至,有个六七十岁的老头,直接堵着马车跪下,泪湿衣襟。

    “我本有五个儿子,大水冲走了一个,两个累死于修河堤,一个去从军不见了踪影,最后一个若不是于河督,恐怕早已经命丧洪水了。”

    此番话,感染力极强,不少人感同身受,泪眼朦胧。

    花白的头发颤颤巍巍。脸上的褶皱足以压死蚊子,浑浊的眼眸中转着泪水。

    在他身边,一个三十来岁的男人同样跪着,只不过他牵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一起而跪。

    这时候,马车停下,于成龙匆忙而出,不顾老人脏了其衣裳,亲自将其扶起:“老人家,这岂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上有圣君,中有内阁宰辅,同僚,下有数不清的河工、属吏,而且,江苏数府百姓辛劳而作,这条泄洪河,乃是大家共同所为,于某愧不敢当。”

    这番话说的漂亮,赢得了满堂彩。

    老人则颤颤而起,他也不湖涂,继续道:“我这个老头子,活了几十年,打万历年起,就没听说过像您这样的好官。”

    “能够比的,也只有当年的海青天了,我爹常念叨,我今日能够再见,这辈子也没白活。”

    于成龙摇了摇头,没有再言语。

    见到老人衣衫不整,破旧居多,他心怀不忍,从怀中掏出了两块银圆,塞在他的手中:“您去买几件衣裳给孙辈们穿吧!”

    言罢,他才上马车。

    衙役们这才开始驱赶拦路的百姓,保持了官道的畅通。

    坐在马车上,于成龙有些失神。

    掀起车帘一角,这些外面人群乌泱泱,几乎看不到边,人们神情激动,都在畅想着日后没有灾害的日子。

    淮河,黄河,实在是将苏北、淮海的百姓,祸害的够呛。

    远处,工部侍郎孙江等一众高官,看着被围堵的于成龙,不由得感怀备至。

    “于成龙成了河工督办,倒是做得不错。”

    孙江感叹道。

    江苏巡抚则附和道:“谁说不是?一年半的工期变成两年半,基本上都在农闲时日挖掘泄洪河,这对于百姓们来说太好了。”

    “不耽误耕种,也不耽误赚钱。”

    孙江听出了酸涩之味,他斜瞥了其一眼道:“这是朝廷同意的,这种事宁缓而不急,怎么可能为了修这条河,把整个苏北给祸害没了吧!”

    “与百姓相比,钱粮算什么?”

    “少司空所言甚是。”安徽巡抚赞同道:“于河督倒是做了一件好事。”

    “督办河工时,其秉公处理,月饷给的没折扣,吃的米饭厚实,偶尔还有肉食,凤阳府的百姓也经常去做河工。”

    “挖这条河,不知多少百姓喜欢河工,为之受益。”

    孙江微微一笑,道:“这等消息,早就传到了京城,阁老们谁不晓得出了于清官?”

    “做事严整,待民甚厚,等这条河修完,于成龙也要升官了。”

    在场几人为之动容,脸上露出几分钦佩和羡慕。

    很快,于成龙就渡过了人群,来到众人面前。

    他倒是识趣,连忙赔罪。

    孙江扶起他,笑道:“你亲自督办,将此河顺顺当当修好,民无所怨,迟到些又算的什么?”

    “况且,能被父老百姓感激围困,我们几个还巴不得如此呢!”

    这番话,倒是让气氛缓和了许多。

    一行人站在高地上,居高临下眺望着那条泄洪河。

    泄洪河自北向南,而自南向北,两者相向而行,节省时间。

    而作为中转站的,则是邵伯湖。

    洪泽湖的洪水,将通过一系列的湖泊,运转到邵伯湖,而在镇江的河道,则早已经挖开好,甚至堤坝上都已经种好了杨柳。

    这两段河道,将在此连接。

    此时,河工们正在小心翼翼地挖掘着邵伯湖的堤坝,使得其与十丈外的河道相通。

    千余人,从上午,一直进行到了中午。

    所有人都不厌其烦地盯着,生怕错过了其关键时刻。

    “轰隆——”

    “通了,河道通了——”

    一句吆喝传开,所有人都伸长了脑袋,张望着湖口。

    只见,最后的一块土墙,厚不过尺余。

    一群工人们,则抬着一根丈余的尖住棍,站在河道堤坝上,如同诚城门捶一般,不断地敲打着土墙。

    吆喝声不绝于耳。

    很快,就见些许水流冒出,浸湿了土墙,工人们进立马逃散,认真的盯望着。

    而在大家的肉眼所见之中,黄色的泥水,有一条泥鳅,迅速地变成了一条黄龙,一个鲤鱼打滚,冲破了土墙,然后直入宽阔的河道。

    一条水龙,自北而南而跑,其速度极为惊人,让围观的百姓们惊叹不止。

    就连一众高官,也纷纷震惊。

    侍郎孙江叹道:“咱们等了一个上午,终于见到此等场面,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于成龙也收敛起了震撼,心中雀跃,为百姓们而开心。

    “于河督,咱们一起回北京吧,陛下要亲自接见你。”

    这番话,又引起了众人的注目与嫉妒。飞天缆车的逆流启明(大明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