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书宅屋 - 历史小说 - 汉世祖在线阅读 - 第81章 嘉庆节与太子的烦恼

第81章 嘉庆节与太子的烦恼

    开宝十七年冬季的开封,比以往多了一份柔和,晨起有朝阳,日暮有彩霞,碧波黄叶也为京师增添了一份绚丽的色彩,与往年难免的萧索凄凉相比,今年始终是一片繁茂盛景。

    对于东京的官民而言,这个冬季,也显然要舒适得多。当然,对于一些官员而言,这是吉兆,而且是大吉之兆。

    朝廷之中从来不乏聪明人,也更不缺善于联想、精于揣摩上意的人,并且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群。

    很多人都把这个舒适的冬天联系到了一件事上,那就是还有几个月,刘皇帝的诞辰又将至了。

    三十年前,刘皇帝的诞辰就被朝廷定了嘉庆节了,当然,那时候,是一些礼部官员为了迎合刘皇帝的谏言,而刘皇帝也正处于稳固皇权、扩大自己影响力的阶段,似这种把自己生辰定了朝野举国庆祝节日的手段,也用得出来。

    因此,每年的三月初七,嘉庆节都是照常过的,三十年下来,也已基本融入到大汉官民的生活之中了。

    把皇帝生日形成一固定节日,是从李隆基开始的,不过,刘皇帝的“嘉庆节”的推广程度以及被接受程度,显然是远超李隆基的。

    至少在当下,刘皇帝身上的“神性”是远超那天宝皇帝的,如今可没什么“千秋”、“天长”,只有刘皇帝的嘉庆。

    可以想见,不消多,只要大汉能够稳固维持个一百年,那么“嘉庆节”就将成为一个固定的传统节日。

    对这一点,刘皇帝是很有些虚荣心作祟的,功盖千秋,留名青史,他是已经做到了,但这种让自己的声名与华夏的文化、传统、习俗相结合的事情,他还是很有动力。

    早年的时候,刘皇帝还不是特别在意,那时候他的精力都放在强国富民上,但如今,他是越发留意在乎自己的身后之名了。

    嘉庆节,只是其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标志罢了,就像人们过端午就能想到屈原,刘皇帝希望的是,将来百姓过嘉庆节,也能想到他刘皇帝。

    就目前来看,这个效果是显著的,当然,这伴随着一定的行政干预。如今,每到嘉庆节,全国道州,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都会进行一定的庆祝活动,焚香祷告,也是当日官民们的日常活动之一,或为刘皇帝祈福,或向刘皇帝祈福......

    而在刘皇帝的重视之下,官方的庆典活动也是越来越热闹了,并且,将嘉庆节也被定为全国官员的固定休沐日之一,休三日。

    毫无疑问,这就是在搞个人崇拜,甚至有些不顾吃相地神化自己,并且万众推戴,不会受到任何指责,当然也没人敢说什么怪话,表达什么不一样的观点。

    而事实上,在当下的大汉,刘皇帝早已比肩神祇了。去年的时候,刘皇帝兴致所来,专门接见了一批进京述职调迁的地方官员。

    场面令人“感动”,上至知府,下至知县,在见到刘皇帝之时,都是涕泗横流,不能自已,问其缘故,也是激动难言,艰难地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结果嘛,刘皇帝欢喜之下,又抽出时间,专门请那批官员吃了一顿饭。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即将到来的开宝十八年嘉庆节,自然引得满朝重视,这一次,重要程度显然要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因为那是刘皇帝年逾五十,人生半百。

    别的且不提,寻常年份的生辰,刘皇帝可以简单地操办,不做铺张,但这种十年整寿,还是值得多加几分重视的。

    就是刘皇帝不提,那些贴心的臣子都会积极应对。因此,还在十七年冬,朝廷上下已经开始筹备起几个月后的嘉庆节了,并且由赵普亲自主持庆典的策划与筹备,汲国公薛居正担任司礼大臣。

    而从入冬开始,朝廷内部,包括那些言官,都把极大一部分精力,都转移到对刘皇帝的歌功颂德上了,各地的祥瑞又开始扎堆出现了,就连开封这个舒适的冬季都能牵强附会扯到吉兆上去。

    在这满朝汹涌之间,还是有清醒之人的,比如太子刘旸。从内心而言,朝堂如此大张旗鼓,大动干戈,朝廷内部这样的风气,是不正常的,臣工们都忙着去吹捧赞誉刘皇帝了,忙着为皇帝歌功颂德,那政事民生,显然就没那么多人去关注了,甚至会影响到朝政的正常运转。

    不过,他又不能开口发表什么异见,更不能阻止,他既是太子,又是皇子,总不能冒着担一个“不忠不孝”的罪名吧。

    甚至,刘旸能肯定,他要是真提出什么有违大流的意见,有些言官甚至敢指责他,明面的攻讦或许不会有,但含沙射影、指桑骂槐一定不缺。

    这也是刘旸有苦难言之处,近来心情也难免沉闷,强颜欢笑之下,心中实则是愁苦不已。当然,刘旸顾虑忧愁,也不只来源于此事,东宫纷扰,后宅不宁,也让他颇为郁闷,甚至有种心累的感觉。

    这几年,围绕着太子妃与赵妃展开的东宫内斗,是越发激烈了,过去,大臣们看到的是皇子间可能的夺嫡,如今,已经有人看到第三代去了。

    迄今为止,刘旸的太子之位,仍旧是稳稳当当的,几乎是牢不可破,而一个二十年的太子,也早有了足够深厚的底蕴与影响,哪怕没有母族的支持,刘旸仅靠自身,他这么大旗也是足够牢固的。

    最重要的,还是刘皇帝对他,始终信任,掏心掏肺地表达期望,说“江山未来是你的”,这样的情况都属寻常。

    事实上,刘旸对刘皇帝而言,已经可以看成一种寄托,寄托着他的心血,他的期望,花了那么多年方才培养出这么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继承人,那种近似于单行道上的坚持,也是没法走回头路的。

    当然,这些都有个前提,那就是刘旸自己不作死。不过,也这么多年表现出的素质来看,如此内秀的一个太子,还是足够聪明的,也早就适应了自己的身份,如何应付刘皇帝更是熟练。

    不过,对于自己的家事,对于东宫的麻烦,他却时感苦恼。慕容妃与赵妃之间,可不是东宫女人之间的争风吃醋,其折射出的是慕容氏、赵氏这两大勋贵家族的争斗,关乎的也是将来帝国传承的问题。

    这显然也是个引人注目的事,刘皇帝之后,若无意外,就是刘旸了,这一点是人所共知的,其他的皇子亲王国公,不论谁都没有和他争的实力与威望。

    但刘旸之后呢,这就值得说道了。虽然在刘皇帝还在世,在刘旸正富春秋之时谈这些,显得有些早,但对于一些“目光长远”的人来讲,这一点都不早。

    并且,刘旸的情况,也值得关注,时至如今,刘旸也只有两子一女。长子刘文涣,赵妃所生,如今已然九岁;次子刘文济,乃是萧妃所生(萧燕燕在产子之后地位自然而然得到提升),如今五岁。

    至于太子妃,好不容易在开宝十五年怀上了,并在当年冬临盆,结果不巧的是个女童,这不只让慕容妃失态,也让刘旸头疼不已。

    就是刘旸自己,哪儿能没有考虑过继承人问题,从已有的二子中选,毫无疑问,该是长子刘文涣,毕竟根红苗正,刘文济毕竟是萧燕燕之子,天生处于下风。

    但是,太子妃不干啊,在近乎绝望的情况下,有个人给她出了个主意,他是太子妃,是刘旸正妻,也是刘旸子女的嫡母,于是建议她把刘文涣给收养过来。

    这个想法,是很有建设性的,就是刘旸听了,也觉得是个不错的办法,一举两得。但是,这显然遭到了赵妃的强烈反对,大概是受了母亲的影响,小皇孙刘文涣也不愿意。

    这件事情闹腾了一阵子,引得朝野上下蜚短流长,还是不了了之,以太子妃的主动放弃结束。毕竟,收养一个将来很可能不会孝顺自己的儿子,实在没有必要,反而是替“敌人”的儿子稳固地位,不划算。

    而在整个过程中,赵匡胤没有贸然表态,始终沉默,倒是已经回朝担任中书侍郎的赵匡义,私下里和赵匡胤说过,让太子妃收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这是能直接定论、确定刘文涣地位的事情。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小说阅读最新章节。

    可惜,赵匡义眼光独到,但他没有太多干涉的能力,他是只是叔父,没法控制赵妃的想法,更没法影响到慕容妃。

    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就是刘皇帝都听说了,刘旸也曾以此请教,被刘皇帝不咸不淡地批评了一顿,说连后宫治不好,如何治天下?还有些不要脸地拿自己“和谐”的后宫做例子,教育一番。

    而就刘皇帝而言,心中怕也没什么主意,都说隔代亲,对于孙儿们,他也确实没有特殊的偏好,何况,谈到继承人的问题,就更得慎重了。

    不过,对于东宫中的明争暗斗,刘皇帝也是闻之不喜的。同时,也觉得人心乱了,他还好好地活着了,有些人就开始考虑起第三代帝王的问题了,简直不像样,是居心叵测,还是已经不把他放眼里了?

    因此,那段时间,刘皇帝的脾气也有些不好,找赵匡胤喝酒的时候,都是冷着脸的。

    慕容氏收养刘文涣的事情没个结果,而由于刘皇帝的态度,东宫也安分了两年,但是,近来,又起波澜了。

    经过长期的观察与思考,太子妃再次向刘旸提出,她要收养萧氏所生的刘文济。此议一出,刘旸是真头疼了,东宫、皇城、乃至朝廷中,也是反响颇大......芈黍离的汉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