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书宅屋 - 历史小说 - 周易哲学解读在线阅读 - 《天下第一哲学》(四十二)

《天下第一哲学》(四十二)

    ——《周易》六十四文政治哲学译解

    第四十二篇《周易·益》文译解

    (原文)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译文)

    “四十二、增益,有利于社会向前发展,并顺利地实现大业。

    利用好增益,将有大作为,是大吉祥的事情,而没有过失。若有了财富上的大积累,不苛刻,不邪恶,永守正道,才是好前景;即使君王用以祭祀天帝,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收益是用在不好的灾荒之年,没有过失。爱护百姓且居中行事,应告知诸公,并用圭举行隆重的仪式,(把爱民之心昭示于天下)。居中行事,告知诸公跟随,并借助增加收益的条件为依托做迁徙国都的大事。有了爱,惠爱之心不用询问,是非常正确的行为。有了爱,才能回报于施爱者的恩德。若没有增益,反而相互损害;而又立爱心不能长久,就危险了。”

    (解说)

    “益”:富裕;增加。本篇是上篇“损”的姊妹篇。而本篇的立论是“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这是说“无论财富与爱心的增加,既有利于社会向前发展,并能顺利地实现大业。”

    “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

    本段是围绕着“命题”展开的论述,这里的“为”,指“作为”。“作”:做;作为。本段意思是:利用好增加的财富或民心,可办成大的事业,是非常正确及有利无害的事情。

    “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

    本句在上篇里已出现,其意思是一样的。“十朋”:很多的钱财。弗: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克:能。违:违背,违背正道。本段是讲“拥有财富,只要不苛刻,不邪恶,永远都是吉祥之事”。

    “王用享于帝,吉。”

    若国家有了增益,即富裕了,又能守正。那么,“君王用以祭祀天帝,没有什么不可以的”。这里的“王用享于帝,吉”,与上篇《损》里所讲的“曷之用二簋,可用享”,是个对比的写法。这里是讲,财富有了大发展,有了大收益,君王即使祭祀天帝,也是好事情。这是有个前提条件,就是增益了,还要不苛刻,不背正道。这里的“帝”,即“天帝”,被认为是万物的主宰。而这里明确指向是“享于帝”,不同于《损》篇里的“享”。“享”是指祭祀品,而“享于帝”是指对天帝的祭祀。当然,这里也体现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局限性。

    “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凶”:收成不好的年份。“孚”:爱,上对下的关爱。“中行”:中道而行,不偏不倚;喻公正,公道。“圭(guī)古代的一种玉器。“用圭”:君王诸侯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一种玉制礼器。本句意思是阐述:增加的收益要用在灾害的凶年,是没有过失的。爱民与公正的行为,要使诸公们明白这种道理,并把这种行为昭示于天下。

    “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

    “告公”:告知王公。“从”:听从;顺。“依”依据。“迁国”:迁都。

    本句还是承上面内容的继续,增益后,才有利于干大事。国家有了财富的积累,又有了爱民这可获取百姓信赖的基础。也就是题目所立论的“利涉大川”的目的。是什么事情能有如此大的举动。既离不开经济实力,又离不开诸侯公们的支持,这就是本段里提出“迁国”的大事。为何这里提出迁都呢?西周晚期是内外交困,内有诸侯坐大,不再拱王听命;而外有异族不断地侵犯与蚕食。终于到周幽王时,幽王被诸侯国君勾结西北异族势力联合进攻下所杀,也就结束了西周王朝的历史。平王立位后,不得不被迫迁都洛邑,即今天的洛阳,是为东周的开始。本段无疑反映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背景。在西周建国后发生的迁都事件,只有平王东迁。这说明《周易》成书的时间,离西周迁都洛邑的时期不会很远。在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上升时期,特别是西周王朝受到西北民族势力的威胁,周王只有迁都洛邑。这是大势所趋。在作者的眼里,改变王朝的命运,避开西边异族势力的入侵,也只有迁都。迁都是势在必行的出路,可是迁都不是一般的事情,而是举国震动的大事,自然要有多方面的基础奠定。也就是作者提出的财富与民心的增加及王公们的听从。而这一段内容也间接地反映了《周易》一书产生于西周后期,而不是西周初期。更不是什么文王,周公创作了《周易》,因为《周易》的思想内容整个与西周初那个时代是不相符的。

    “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本段已然是承上面之意的论述,要想办大事,干大事,即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大事,就要坚守爱民的准则,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本段里的“有孚”反复出现,这就是《周易》里构建的“民本”理念。“有孚,惠心勿问,元吉”,这是说“有了爱,不用询问,是非常正确的行为”。“有孚,惠我德”里的“惠”,是指仁爱,恩惠。“惠我德”:回报施爱者的恩德。“有孚,惠我德”的意思是“爱民,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m.zwWX.ORg

    “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上面是从“益”的有利一面而论述其政治道理,而本段是从不利于“益”的一面论述其政治道理。

    “莫”:没有谁;不要。“击”:攻,攻打。本段意思是“若没有增益,反而相互损害而立仁爱之心不能长久,就凶险了。”这是从有害于增益的一面来谈。若相互损害,再加上没有仁爱之心,即不可能增益,而更难以干成大事。像迁都的大事不但不能完成,而还会造成政治上出现危险。

    总之,本篇是上篇《损》的姊妹篇,本篇是从增益上来讲述政治道理。这增益不但指财富的积累,而且也包含了爱心的积累,爱心的积累就是民心积累,是“利涉大川”的信用资本,两者不可或缺。这里既是讲辩证关系,又是讲政治道理。

    我们从"百度百科"里看到现在对今本《周易·益》的解释,来看看说的是啥?

    “益卦

    益(yì)卦是别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之一,其代号是4:3,主卦是4卦震卦,客卦是3卦巽卦。益,表明这个卦所代表的状态对主方有益。震卦的卦象是雷,主方积极主动,雷厉风行。巽卦的卦象是风,风顺从而有力。由于客方顺从主方,主方有可能利用客方的力量而得到益处。左图1中,红色表示当位的爻,天蓝色表示不当位的爻,箭头表示有应。

    益卦是《易经》六十四卦的第四十二卦。风雷益(益卦)损上益下上上卦象曰:时来运转吉气发,多年枯木又开花,枝叶重生多茂盛,几人见了几人夸。这个卦是异卦(下震上巽)相叠。巽为风;震为雷。风雷激荡,其势愈强,雷愈响,风雷相助互长,交相助益。此卦与损卦相反。它是损上以益下,后者是损下以益上。此卦阐述的是损益的原则。

    ……

    “初九”爻辞的“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是说此卦有利于有一番大的作为,它将获得很大的吉祥,它将不会有什么灾祸。

    “六二”爻辞的“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前一句是说如果某个邦国能送给自己一个价值十朋的大神龟,那千万不要推辞,要收下,这将意味着永久的贞正吉祥。后一句是说,当此之时,只要进享于上帝就行了,它就可以保证吉祥。

    “六三”爻辞的“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是说倘若敌对双方,己方为了自己获得利益而加兵于敌方于灾祸危难之中,这乃兵家常识,这也不算什么罪过;在这时只要能有诚实信用和不要杀戮过甚,只要用圭器在神灵面前祭告一下和公证一下就行了。

    “六四”爻辞的“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是说在对敌国加兵时,只要奉行过犹不及的“中行”之道,只要祭告一下神灵和能得到公众的认可,那就利于用《益》卦去开拓国境。

    “九五”爻辞的“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前半句是说只要君王的惠心和信用能够光照天下,这你就不用多问了,这本身就是很大的吉祥;后半句是说一定要使君王的德行惠及天下。此一爻实乃反复强调在兼并时期君王对敌国用兵时的信用和恩泽的作用。

    “上九”爻辞的“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前半句是说,敌对一方不能使自己一方获得收益,那就干脆予以攻击消灭;后半句是说,如果只有这种想法或作法,但它却又不能持之以恒,不能坚持下去,或遇到什么阻碍而退却,那也很凶险。这里所说的阻碍可能主要指一些腐儒的正人君子们,有如伯夷叔齐后来反对周武王伐纣一事。

    ……

    下面逐条说明卦爻辞。

    卦辞

    〖卦辞原文〗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译文〗利于有所前进,利于涉越大的河川。

    〖解说〗这是益卦卦辞,说明主客双方总的情况。“攸”(you),助词,相当于“所”:性命攸关。“川”(chuan),河川,在这里,“川”是个形象,不宜狭义地解释为河川。这个卦辞的意思是:主方应当发挥积极主动的优点,寻求发展,勇于探索和进取。

    爻辞解释

    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

    虞翻曰:大作谓耕播耒耨之利,盖取诸此也。坤为用,乾为大,震为作,故“利用为大作”。体复初得正,朋来无咎,故“元吉,无咎”。震,二月卦,日中星鸟,敬授民时,故以耕播也。

    《象》曰: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

    侯果曰:大作,谓耕植也。处益之始,居震之初。震为稼穑,又为大作。益之大者,莫大耕植。故初九之利,“利为大作”。若能不厚劳于下民,不夺时于农畯,则“大吉,无咎”矣。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

    虞翻曰:谓上从外来益初也,故“或益之”。二得正远应,利三之正,已得承之。坤数十,损兑为朋;谓三变离为龟,故“十朋之龟”。坤为永,上之三得正,故“永贞吉”。

    王用享于帝,吉。

    虞翻曰:震称帝。王谓五。否乾为王。体观象。艮为宗庙。三变,折坤牛。体噬嗑食。故“王用享于帝”。得位,故“吉”。

    干宝曰:圣王先成其民而后致力于神,故“王用享于帝”。在巽之宫,处震之象,是则苍精之帝同始祖矣。

    《象》曰:或益之,自外来也。

    虞翻曰:乾上称外,来益初也。

    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

    虞翻曰:坤为事,三多凶。上来益三得正。故“益用凶事,无咎”。

    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虞翻曰:公谓三,伏阳也。三动体坎,故“有孚”。震为中行,为告,位在中,故曰“中行”。三,公位。乾为圭,乾之三,故“告公用圭”。圭。桓圭也。

    《九家易》曰:天子以尺二寸玄圭事天,以九寸事地也。上公执桓圭。九寸;诸侯执信圭。七寸;诸伯执躬圭,七寸;诸子执谷璧。五寸;诸男执蒲璧,五寸。五等诸侯,各执之以朝见天子也。

    《象》曰:益用凶事,固有之矣。

    虞翻曰:三上失正当变,是“固有之”。

    干宝曰:固有如桓文之徒,罪近篡弑,功实济世。六三失位,而**邪。处震之动,怀巽之权,是矫命之士。争夺之臣,桓文之爻也。故曰“益之用凶事”。在益之家,而居坤中,能保社稷,爱抚人民,故曰“无咎”。既乃中行,近仁,故曰“有孚中行”。然后俯列盟会,仰致锡命,故曰“告公用圭”。

    六四:中行,告公从,

    虞翻曰:中行谓震位在中。震为行,为从,故曰“中行”。公谓三。三上失位。四利三之正,已得以为实,故曰“告公从”矣。

    利用为依迁国。

    虞翻曰:坤为邦。迁,从也。三动坤从,故利用为依迁邦也。

    《象》曰:告公从,以益志也。

    虞翻曰:坎为志,三之上,有两坎象,故“以益志也”。

    崔觐曰:益其勤王之志也。居益之时,履当其位,与五近比,而四上公,得藩屏之寄,为依从之国,若周平王之东迁晋郑,是从也。五为天子,益其忠志以敕之。故言“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矣。

    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

    虞翻曰:谓三上也。震为问。三上易位,三五体坎,已成既济。坎为心。故“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故《象》:“勿问之矣。”

    有孚惠我德。

    虞翻曰:坤为我,乾为德,三之上体坎,为孚,故“惠我德”。《象》曰“大得志”。

    《象》曰: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崔觐曰:居中履尊,当位有应。而损上之时,自一以损已为念。虽有孚于国,惠心及下,终不言以彰已功。故曰“有孚惠心,勿问”。问,犹言也。如是,则获元吉,且为下所信而怀已德,故曰“有孚惠我德”。君虽不言,人惠其德,则我“大得志也”。

    上九:莫益之,

    虞翻曰:莫,无也。自非上无益初者,唯上当无应故“莫益之”矣。

    或击之,

    虞翻曰:谓上不益初,则以剥灭乾。艮为手,故“或击之”。

    立心勿恒,凶。

    虞翻曰:上体巽,为进退,故“勿恒”。动成坎心,以阴乘阳,故“立心勿恒,凶”矣。

    《象》曰:莫益之,遍辞也。

    虞翻曰:遍,周匝也。三体刚凶,故至上应乃益之矣。

    或击之,自外来也。

    虞翻曰:外谓上。上来之三,故曰“自外来也”。

    《序卦》曰: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夬者,决也。

    ……”

    这从"百度百科"里所看到的对《益》卦的解释,以"爻辞解释"为分界,以上是现代人的解释说法,以下是引唐朝李鼎祚的《周易集解》里对《益》卦爻辞的诸家说法。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