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书宅屋 - 历史小说 - 周易哲学解读在线阅读 - 《周易》诗性智慧解读(九)

《周易》诗性智慧解读(九)

    第二章:《周易》思维方式的诗性特征——比喻说理

    第八节:《周易》一书《复》至《颐》文里的比喻说理内容

    二十四、《周易》第二十四篇《复》文,为君子讲述迷复难返,灾祸凶险的道理

    (原文)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不远复,无祗悔,元吉。休复,吉。频复,厉,无咎。中行独复。敦复,无悔。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译文)

    二十四、顺着老路返回,亨通,出来进去没有毛病。朋友来了也没有过失。返回时走来路,遵循这道理,按规律办事,有所往,则有所利。

    行程不远,按老路返回,无大的悔恨,就是最大的吉利。以美善为行为准则而往复,吉祥。频繁反复,有危险,但无害咎。持中行事,决定归复正道。诚心诚意的归复正道,无怨无悔。迷复难返,执迷不悟,凶险,有灾祸。若用兵作战,终会一败涂地,并且连累国家君王遭殃,以至于造成国家长期不能振兴。

    (解读)

    本篇已然是用比喻来寓意事理,通过走老路(“复”)来比喻应遵循成熟的经验与规律办事的道理,若违背了这个道理就要招致凶险与灾难。

    “复”是指走来路,这里是用走老路来比喻按成熟的经验与规律办事,才不至于出现错误。本篇就是用生活中的走路往返这种经验来比喻政治上的道理。

    本篇是承《剥》篇论述政治道理的继续,这上下篇是有联系的。本篇的题目与《剥》篇的判词是相反。《剥》的题目判词是“不利有攸往”,是从不利的一面讲述政治道理。而本篇的题目判词是“利有攸往”。这是从正确的一面来阐述政治上应遵循的道理,是继《剥》的内容,即改变“剥”的现象,而恢复到正确轨道上来的道理。

    本篇题目里的“七日来复”,是一个古老的认识观,《周易》里几处出现了这种引用。这是古人通过直觉感到天地自然,四季循环变化是个周期规律。古人通过月亮的圆缺,四季的更替,由此产生了一种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循环往复的现象,而又把这种从天地自然中认识到的循环运转现象比类联想到社会人事上来。自然现象不能与社会人事来类比,而后封建社会里就是把天道自然现象比类到社会人事上,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神秘观念。而本篇里的“七日来复”同理是从自然的循环中得到的认识观,而抽象为一个概念。而《周易》里引用“七日来复”,寓意应遵循规律办事,这体现了《周易》的辩证与理性思想,并没有感觉是在宣扬定数或循环论。这里引用是在讲述如何恢复到“出人无疾,朋来无咎”的局面上来,而不同于后封建社会所讲的循环论,把社会人事一切都纳入“循环”中。社会的衰亡与兴盛都与天道运行那样,即把社会人生纳入自然四季交替的天道认识论中来诠释,把人的主观能动性给扼杀掉,人被自然观所束缚住,社会的兴衰都成了天道意志所左右。而本篇所讲述的是按正确的,成熟的经验与规律办事,“七日来复”是借喻按规律办事的意思。

    “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祗”(zhī):大。本段意思是“行程不远,按原路返回,既无大的悔恨,就是最大的吉利。”这是用返回熟路来比喻事理,寓意在政治上走错了路还没有走向更错的地步,就改变了错误,自然没有大的悔恨,即错误还不大。

    “休复,吉。”

    “休”美,善。这里已然是比喻政治上应恢复到美好的路途上,即正确的道路上。

    “频复,厉,无咎。”

    “频”:频繁多次。本句同样是用道路来比喻。

    “中行独复。”

    “中”:中正,不偏。“独”:独自。“独复”:坚持正道之意。这是讲政治上应守中,即中庸之道。

    “敦复,无悔。”

    “敦”:敦厚。本句意思是诚心诚意的归复正道,无怨无悔。

    “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这一段才把本篇要表述的问题说清楚了,归根结底还是讲述政治道理。“迷复”指迷途难返。“眚”:灾祸,或过失。“不克征”:不能取得胜利。这一段是讲“迷途不返”后果的严重性。这是寓意在政治上迷途难返,分辨不清道路,其结果自然导致灾祸的出现。最终作者指出在政治问题上严重后果是“若用兵作战,终会一败涂地,并且连累国家与君王遭殃,以至于造成国家长期不能振兴。”

    《复》是前一篇《剥》的理论延伸,《剥》是讲述政治上表现衰败的过程与现象,而《复》是讲政治上应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不能再迷复不返,造成国家与君王的遭殃。

    本篇显然是作者通过行路来做比喻,通过这些比喻也确确实实讲明了所要讲的道理,这道理是符合逻辑的。《周易》一书里所给出的每个浅显的比喻,都显透着深刻的哲理。但不否认,这种全用比喻来寓意事理的思维方式,是有缺陷的,即无法进入深层次的理论探讨。

    《复》文如诗的句子:

    出入无疾

    朋来无咎

    反复其道

    七日来复

    利有攸往

    中行独复

    敦复无悔

    迷复凶

    用行师

    终有大败

    以其国君

    至于十年

    不克征

    二十五、《周易》第二十五篇《无妄》文,是为君子讲述商业之道,即商业诚信,防患未然的道理

    (原文)

    “()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无妄往,吉。不耕,获;不菑,畬;则利有攸往?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可贞,无咎。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无妄行,有眚,无攸利。”

    (译文)

    二十五、不做行为不端不正的是,大亨通又有利于前景。若不能端正行为,又因盲目的行动,前往也是没有利益可图的。

    抱着诚实信用的思想,前往某地经营,吉祥。(商人)不耕种田地,而有收获;不开垦荒地,而有良田耕种,这一样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即使抱着诚实信用的原则行事,也会有灾害发生。系牛赶车想前往获得利润,而因城市里的行情变化,就会出现风险灾情。预测好行情,就可避免风险的出现。即使没有不端不法的行为,也会留下毛病,但也无需疗治,行业自律就会得到纠正。即使抱着诚实信用,货真价实这一原则去做,因由于自身对市场行情判断失误,也会无利润可图的。

    (解读)

    “妄”:指胡乱,引申为不正,不法;也当荒诞,荒谬讲。“无妄”是指没有了不正与不法。本篇“无妄”是指农业生产以外的商业买卖之事,《无妄》是讲述商业之道。

    本篇题目“无妄”后面的判词是“元亨利贞”,这在《周易》六十四篇文章里出现的不多,出现这四个字,体现的是重大问题。这里也说明“无妄”是“元亨利贞”的结果,即最好不过的事情了。要理解《周易》里的文句之意,就要把握文句之后出现的“吉”,“凶”判词。笔者认为那是判定表达事理好坏的判断词。要通过给出的那些判词,来把握句子的含义。笔者称作的“判词”,在《周易》一书里出现的不少,如“贞”,“吉”,“凶”,“无咎”,“无攸利”,“吝”,“厉”,“利涉大川”,“元亨利贞”等。也许那个时候的语法修辞很不发达,就用这些词语来判断,推理,肯定,否定等句子修辞了。

    本题目内容则从正反两个方面立论“无妄”,即诚实信用才“元亨利贞”,若违背了“无妄”,也就“不利有攸往”。“无妄”是指诚实信用,即诚信之意。而《周易》里的“有孚”不是指诚信的意思,是指关爱的意思,即寓意着爱民的理念。

    “无妄往,吉。”

    “往”:指去,与“来”相对。本段意思是“抱着端正的正确思想去到某处经营是吉利的”。商人贩卖货物,都要前往某地,到远方的城邑,或某个邦国。抱着经营上的诚实信用,童叟无欺的态度,自然会受到欢迎即有利可图。

    “不耕,获;不菑,畬。则利有攸往?”

    “菑(zì资)”:初开垦的荒地。“畬(yǔ)”:熟地,良田。单从本段内容很难理解“不耕种地,而有收获;不开垦荒地,而拥有良田。”并且还是“利有攸往”。这只能是商人行为的结果,这里不是写不劳而获之事的。从本篇来看是指“系牛赶车”贸易买卖的商业行为。本段意思是“(商人)不耕种田地,而有收获,不开垦荒地,而有良田耕种,这也是有利于去做的事情。”商人是靠买卖来积累财富,有了钱财,自然是不种田,有粮吃;不开荒,有良田。这除了官僚,只能是买卖之人才能这样。

    “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本段是讲买卖上是有风险的,即使不违背诚实信用,货真价实的原则,也会因市场的变化而造成亏损赔本的灾害。

    “可贞,无咎。”

    这是接着强调要搞好市场的预测。“可贞”:是指要进行对行情的是预测,及时了解市场信息。了解市场信息,就能减少风险与损失,结果就是“无咎”。

    “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本段意思是讲述商业买卖,即使遵循诚信规则,还会出现问题与毛病,但也不要过于担忧与忧虑,而会通过行业自律而纠正问题。这里的“疾”与“药”是比喻。

    “无妄行,有眚,无攸利。”

    “行”:执行,去做。“有眚”:盲目行动。“眚”:眼睛上长瞙;过失。这里的“有眚”是比喻看不清问题。若对市场前景看不清,对商人经营来说,有很大风险的。这段话的意思是“即使诚信的去经营,因盲目的行动,将导致没有利益可图的。”这里强调买卖上是有风险的,要引起重视。

    本篇讲的是农业以外的商业问题,商业既要遵循诚实信用,又要重视行情信息的把握。这体现了作者对商业的重视与肯定,即没有重农轻商的思想意识,这是先儒与后儒思想的不同。本篇依然是运用了不少比喻,来寓意所论述的道理。

    《无妄》文里如诗的句子:

    无妄之灾

    或系之牛

    行人之得

    邑人之灾

    可贞无咎

    无妄之疾

    勿药有喜

    二十六、《周易》第二十六篇《大畜》文,为君子讲述主观能动,创造发明的道理

    (原文)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有厉,利巳。舆说輹。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童牛之牯,元吉。豮豕之牙,吉。何天之衢,亨。”

    (译文)

    二十六、从养家畜所看到的大道理,利于发展。若吃着俸禄的人,遵循着这道理,吉利,有利于事业的顺利发展。

    事情有了危险的苗头,就应阻止其发展下去。这如同车子同轴相钩连处脱离,(车子就有倾覆的危险)。良马竞选进行训练,有利于未来急难时所用;每天驾车熟练性的防卫演习,到用时没有不利的。给小牛扎上牛鼻桊,(为了驯养)是大有好处。给刚长出槽牙的小猪阉割,符合饲养育肥的道理。这何不是大自然界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亨通之道呢!

    (解读)

    “畜”chù:指家畜,牲畜。本篇里的“大畜”与前面“小畜”文是对比讲述两个方面的政治道理。一个是农业生产,另一个是畜牧养殖业。不过这不是讲农业与养殖业的生产技术,而是通过农业与养殖业事情来寓意政治道理。当然也讲出了辩证法的道理。

    本篇的题目内容是“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家食”:是指着家里吃饭。“不家食”:意指吃俸禄的人,或叫食客。这是喻指当官的,即为君与诸侯当宾客做臣子的人。实际还是让君子明白其道理。

    “有厉,利巳。”

    “厉”:危险。“巳”:停止,完毕。本段意是“事情有了危险的苗头,就应阻止其发生。”

    “舆说輹。”

    “舆”:大车。“说”:同脱。“輹”:车轴与车身钩连处。

    此句是用车轴与车子连接处脱钩来预示大车有倾覆的危险,来比喻对事情应见微知著。

    “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

    “逐”:追赶,追逐,竞争等意。“闲”:练习,熟悉。这一段还是承上段之意而发。比喻要有备无患,时刻应主动与积极的去做好工作。

    “童牛之牯,元吉。豮豕之牙,吉。”

    “牯(gù)”:牛鼻桊(juào)。“豮(fén)”:去势之猪。“豕”:猪。

    这一段是通过对小牛扎上牛鼻桊和小猪去势(阉割)这种饲养家畜的道理,来比喻要在工作中,应有主动性与创造性。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何天之衢,亨。”

    “衢(qú)”:四通八达。

    最后一段是总结前面所举事例,来说明“这何不是大自然界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亨通道理呢?”事实上作者的比喻是正确的。这虽是来自于生活的经验,而寓意的道理是深刻的。

    本篇是以生活中常见饲养家畜的道理,而寓意出社会政治上的道理,来讲给君子们听。无疑是让他们清醒的认识到,既要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如对良马竞选的训练,给小牛扎上牛鼻桊和小猪去势(阉割)这种饲养家畜上的道理,来说明,应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掌握了饲养牲畜的有利方法,对畜牧业发展做出贡献,而对社会是有利的。作者通过饲养家畜来阐释政治上的道理,提醒吃俸禄的人,要有备无患,要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利涉大川”,才有利事业的健康发展,才能为社会为人类谋福利。本篇基本是全用比喻,来寓意所论述的政治道理。

    《大畜》文如诗的句子:

    舆说輹

    良马逐

    利艰贞

    曰闲舆卫

    利有攸往

    童牛之牯

    豮豕之牙

    何天之衢

    二十七、《周易》第二十七篇《颐》文,为君子讲述休养生息,寻求生计的道理

    (原文)

    “()颐,贞吉。

    观颐,自求口实。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佛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译文)

    二十七、遵循休养生息之道,有利于发展。

    观察重视休养生息,自我寻求解决人口的发展生计问题。放弃掉你们那些所谓的神灵兆示,应观察重视我们的口食生计已到了危险的地步。若违背了休养的自然规律,在贫瘠的地方,征收赋税,只能是灾祸。违背了生养的自然规律,后果会有凶险。长期都不要这样做,没有任何好处。把休养生息当做头等大事,是正确的;如同猛虎之雄视,欲望之迫切,是没有任何过失的。若违背常规,去囤积,看来不错,但这是不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遵循休养生息之道,应不断的鞭策,才是安邦治国有利的根本。

    (解读)

    “颐”:指面颊,养,休养等意。本篇的“颐”是讲“休养生息”的道理。本题目“颐,贞吉。”意思是“休养生息,正确吉利。”

    “观颐,自求口实。”

    此句里的“口食”,是指口粮。意指百姓的生计问题。这是围绕着休养与生计问题展开的论述。

    “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舍”:放弃,舍弃。“尔”:第二人称;你,你们的。“灵”:女巫。“龟”:乌龟,占卜用其龟甲。“朵颐”:嚼食的样子;意指吃饭生计问题。本段意思是“放弃掉你们那些所谓的神灵兆示吧,应观察了解我们的口粮生计已到了无法生活下去。”

    本段内容反映了《周易》作者的无神论思想,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作者是反对巫术迷信的,作者重视关心的是现实百姓的生计问题。在作者的时代,应是传统上听天由命的意识所垄断着思想界。唯有《周易》作者这样的精英,才能理性的认识这个世界,才有思想上的突破。那时迷信应是王室与大众的文化形态,在《左传》里可以看到春秋时诸侯大夫们,还把国之大事及日常生活的问题交给巫史去占(龟卜)筮(卦卜)来决断。而在西周初期,可通过“西周书”里看到,周公非常迷信鬼神,还在用乌龟占卜。而到作者的时代,占卜迷信不可能退出人们的日常行为里。而作者却反对占卜迷信,这正是体现了《周易》这部哲学的伟大。在先秦时期是一次哲学的突破。《周易》一书无疑在中国哲学史上,应占有重要的地位。可帝王制度的黑暗,把《周易》这部伟大的哲学书给扭曲了。把《周易》一书里的哲学光辉给遮蔽了。而直到今天,《周易》的哲学地位,在中国哲学史上,还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正是后封建时期里的“易学”文化的尘埃遮蔽了《周易》,不能被拂去的缘故所致。而本段里作者提出的“舍尔灵龟,观我朵颐。”是何等的理性,睿智与勇气。

    “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

    “颠”:头顶,跌倒,倒下等意。“颠颐”:指违背或颠倒了休养生息的道理。“拂”:拂拭,违背,不顺等意。“经”:常规,原则。“拂经”:指违背了原则。本段意思是“若颠倒违背休养生息的原则,而在贫瘠的地方征收赋税,是凶恶残暴的行为。”这一段是承上段之意,进一步从不利于“颐”的一面来阐释其道理。

    “佛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本段已然是强调不要违背休养生息,否则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即长期都不能违背休养生息的治国策略。

    “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本段是个转折的句子。即从正面来阐述休养生息的道理。这是《周易》作者写作上的惯常手法,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论述事理。

    这句子里的“颠”是指“头顶”,意指最高,最重要。“颠颐,吉。”其意是“把休养生息,当做头等大事来对待,很正确。”这里又用“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来比喻,施行休养生息策略的紧迫性。

    “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

    本段是继上面谈的征税问题进一步阐述。“居”:储有,囤积。这一段是说:“若违背常规去囤积,看来不错;但是不利于国家的根本利益。”

    这里的“不可涉大川”是比喻,比喻造成克服不了的问题出现。人们的生计发生了问题,还要去征税囤积,从储备上的一面来看是不错的,但从国家的安定前途来看又是不可的。这是辩证的看待问题。

    “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由”:遵循。“厉”;鞭策,激励。

    本段是总结性收尾。其意是“遵循了休养生息之道,应不断的鞭策,这才是有利于社稷的根本。”作者提出的遵循休养生息的政治理念,目的是解决人口发展与生计问题。让人们有饭吃,有衣穿,这才是头等大事,这就是关系着国家长治久安(即利涉大川)的根本问题。

    本篇是围绕着人口生计这一问题,阐述其利弊关系。而本篇作者提出的“这一重要的政治策略。这在十分落后的农耕时代,人口的发展与生计出现了矛盾,而自我解决人口生计问题,体现了作者理性与睿智。这个“自求口实”的生存理念,实际体现的是政治愿望上“休养生息”的主张。就是要统治者给人民一个宽松,自由,薄赋的生存环境。不能违背生养之道,向困难的人民征收赋税。要想实现“自求口实”,就要提供政策上的宽松环境,更要实施“休养生息”的策略,并要把这一方针当做头等大事去做。这是《周易》作者何等的政治观上的伟大与睿智。《周易》里的这一思想,也曾对后世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汉初实施了休养生息政策,对汉初国力提高与人民的生活稳定和财富的积累,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爱读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本篇文章里又反映了《周易》作者另一面的伟大,作者是反对占卜迷信的。作者追求的是理性。作者的伟大,在于所处的洪荒蒙昧时代里,为华夏人类开启了理性之门。正因有了《周易》的启蒙,而开启了先秦那个理性的时代(中国的“轴心时代”),才有了春秋战国文化上的百家争鸣。

    《颐》文里如诗的句子:

    自求口实

    舍尔灵龟

    观我朵颐

    拂经于丘

    十年勿用

    虎视眈眈

    其欲逐逐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