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书宅屋 - 玄幻小说 - 琴帝在线阅读 - 中国古琴史(13)

中国古琴史(13)

    求推荐票。多谢。

    --------------------------------------

    明、清时期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大量琴谱得到刊刻流传,见于记载的琴谱有一百四十多种,从中可知仅明代创作的琴曲就有三百多首。明初琴家冷谦的《琴声十六法》,是对古琴的美学思想、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提出的理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是明代琴家,对古琴艺术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收录唐宋之前艺术珍品六十四曲、历十二年主持撰辑了《神奇秘谱》,于1425年刊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琴谱。明末清初,徐上瀛更进而提出《二十四琴况》。明清以来,着名的琴曲有《秋鸿》、《平沙落雁》、《渔樵问答》、《良宵引》、《水仙操》、《鸥鹭忘机》、《龙翔操》、《梧叶舞秋风》等。

    这一时期在演奏上由于民间音乐(特别是戏曲音乐)的熏陶和影响,古琴技巧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左手技巧的创新,如《五知斋琴谱》中的《潇湘水云》、《胡笳十八拍》等琴曲,左手技法极为细腻,前所未见。以后的许多琴谱,在整理加工传播传统古琴音乐方面,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明、清时期着名琴人有严澂、徐谼、蒋兴俦、徐常遇、蒋文勋、张孔山等人,近代着名琴人又有黄勉之、杨宗稷、王燕卿等。

    清末与民国年间由于战乱和社会变迁,特别是古琴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古琴音乐濒于绝灭。当时,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一些琴会组织,如北京的&"岳云琴集&"、济南的&"德音琴社&"、上海的&"今虞琴社&"、长沙的&"愔愔琴社&"、太原的&"元音琴社&"、扬州的&"广陵琴社&",南京的&"青豁琴社&"、南通的&"梅庵琴社&"等,它们的活动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其中尤以上海的&"今虞琴社&",持续时间最长,对琴界影响最大。

    建国后,古琴音乐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抢救,调查、收集、整理了流失于民间中的各种传谱,并录制了一批音响;发掘一批失传的琴曲,如《广陵散》、《幽兰》等;培养了一批古琴音乐人材,为今后古琴音乐的整理、研究、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1977年,美国宇航局&"旅行者号&"向太空发射了一枚能运行1亿年的金唱片,古琴曲《流水》代表中国音乐,载入此唱片中,去向宇宙寻找知音。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被正式列入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凡事讲求迅捷便利的今日社会,面临在文化层面的冲击与日俱增;当人们期待能放慢脚步,寻求身心各面的调和,怡情养性、休养生息……似乎越来越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在工商社会的繁忙与竞争压力中,许多人迷失了自我,忘记曾经拥有的文化传承,更不清楚将如何面对未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瑰宝,并赋予人们许多处世的哲学与智慧。逐渐被人遗忘的“古琴”就具有这样的功用。它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文人修身养性的必修之乐器。嵇康在《琴赋》中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所谓“士无故不撤琴瑟”(《礼记·曲礼下》),“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心也”(《左传·昭公元年》),可见“琴”在文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中国的文人抚琴,目地不仅仅是单纯将音乐呈现出来而已,其中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生命观与道德观。一个人若心中有所思,抚琴时,从其琴声与抚琴的姿势,就能被了解。听一个人弹琴,如同在读一个人的心,琴彷佛像一面镜子,将人内心世界映照出来,藉着琴音的传达、文人抚琴的姿态与神韵,能了解这个人的性情、喜好。许多古籍中提到“琴德”、乐教、抚琴能修身养性等概念,因为文人藉由抚琴可以了解自己的情绪起伏,进而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进一步从外在抚琴时姿势的改正,以合乎抚琴时的要求,影响内在心理的调整,久而久之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琴声淳厚淡泊,能使人的心灵平和安静,全身舒畅。所以说一个人养身不如养心,听琴不如亲自学琴,自己亲身体会、感受在琴中的各种影响力,那种心灵深处的喜悦与满足感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

    中国五千年来,承继儒、道两家的思想,形成极具特色的历史、生活与文化内涵。中国的“古琴”目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本文将以“古琴”为例,说明在久远文化的传承中,“古琴”所具备的深远内涵,藉以明了其中蕴含的修身养性之道,并从中体会“清、微、澹、远”的意境,及面对生命的智慧。

    谈到古琴,往往相映引出对于“琴德”与“琴道”之探究。中国的“古琴”除了演奏外,更具备修身养性、教化天下、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等意义。本文试以古琴的“琴德”、以及琴道美学,来探讨一个社会应具备的文化内涵。唐家三少的琴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