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书宅屋 - 历史小说 - 逆天换明在线阅读 - 第一百六十九章 倭商,玉米

第一百六十九章 倭商,玉米

    朝廷断了东江镇的粮饷,全靠着郭将军四下筹措,才能维持现在的水平,才能安置那么多的逃出的辽人。

    张膀已经知道了这些事情,是村上的管事儿对村民们讲的。

    为此,他还暗自骂过差不多已经忘记的朝廷。自建虏叛明后,朝廷可没有给予辽民丝毫的救援和帮助。

    而村上不断地有百姓迁来入住,也让张膀对郭将军心存感激。能够给他们提供住处,提供粮食,提供日用品,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

    要知道,百姓们可是有很多老弱妇孺。郭将军不嫌他们累赘、费粮食,照样安置发粮。

    陶罐内的水烧开了,杂粮翻滚着,散出了阵阵香气。

    张膀往灶下添着柴,琢磨着去找点活儿干,为家里多挣点米粮。

    岛上发的粮并不足以吃饱,但却有各种活计,能得到额外的粮食。

    除了各个工坊不时地招人,还有造船、砍柴、捕鱼、采摘、缝补、搬运等零活儿,都能为家里挣到粮食。

    有些工作是不给钱粮的,但管一顿饱饭,也同样给家里省了粮食,账是一样的的。

    当太阳从地平线冒出头,撒下并不热烈的阳光时,妻子从睡梦中醒来。穿衣起床,二丫也被惊动,更是闻到了米香,赶紧起来。

    一家人就坐在炕上,端着碗喝杂粮菜粥,这已经是他们以前难得吃到的美味。随着气候变冷,庄稼减产歉收,建虏又横征暴敛,不会给他们留下多少。

    “再喝一碗。”妻子见丈夫放下了碗筷,柔声说道:“出去干活儿,肚里空空的哪有力气?这次偷懒胡混,下次人家就不用你了。”

    张膀犹豫了一下,觉得妻子说得有理,便又盛了半碗,几口就咽进肚里,笑着说道:“昨天说好的,今天去造船工坊锯木头,管顿饱饭,你们就不用等我了。”

    妻子点了点头,说道:“针线和破布都领来了,今天就开始纳底做鞋。二丫能帮我看孩子,还能打打下手。”

    “好,挺好的。”张膀站起身,摸了摸妹子的头,转去灶房拎了木桶出去打水。

    村上的道路上已经出现了不少人,脸上都少了惊惶畏缩恐惧的神情。家家户户都冒起了炊烟,这在以前的建虏统治区是少见的景象。

    走到井口旁,张膀看到大爷在摇着辘轳提水,赶忙上前接手,嘴里说道:“大爷,不是跟您说了,挑水劈柴的活儿我来干嘛?”

    张大爷呵呵笑着,说道:“这点小活儿,我自己顺手就做了。虽说是老了,可这手脚还得用。”

    接着,张大爷又问道:“今天去做什么?”

    “去船厂锯木头,挣顿饱饭。”张膀咧开嘴,笑着说道:“也给家里省点粮食。”

    张大爷点了点头,说道:“我今天去领柳条,编些筐篓。”

    “您老手巧。”张膀夸了一句,把大爷的桶打满,转眼又看到一个妇女拎着个小桶过来,手上还领着个吃着手指的小女孩。

    心中暗自叹了口气,张膀又打上一桶水,给妇女的小桶装满。妇女连声称谢,拎着水领着小丫头,蹒跚着离去。

    “孤儿寡妇的。”张大爷摇着头叹气,“啥活儿都得自己干,日子难过啊!”

    停顿了一下,他又感慨道:“好在逃出来了,要不这个冬天怕是过不去。”

    说完,张大爷和张膀打了个招呼,拎着水走了。

    是啊,好在逃出来了,能喝上粥的日子,就已经是以前想不到的日子。

    张膀把水送回家,收拾了一下,便出门和约好的同伴向造船厂走去。

    “听说隔几天就会发一次鱼。”同伴张小栓伸手指了指远处的老村子,说道:“岛上的老住户说的。”

    “那敢情好啊!”张膀咧嘴笑着,“刚下船的时候,着实被那条大鱼的骨架给吓着了。那么大,光肉就能有几千斤吧?”

    张小栓呵呵一笑,说道:“我问过老住户,那条鱼有两万多斤,除去骨头和油,也有万八千斤的肉。而且,听说那肉吃起来鲜嫩,象小牛肉。”

    说着,张小栓舔了舔嘴唇,用力地咽了口唾沫。

    张膀也觉得口中生津,嘿嘿笑了两声。

    “等到再招兵的时候,我要报名。”张小栓看着张膀,说道:“你呢,想不想给家里挣钱粮,让他们多吃几顿饱饭。”

    张膀有些犹豫,说道:“我倒不怕死,可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家里怎么办?”

    张小栓说道:“有抚恤银啊,还答应照顾烈士的家属,不使他们挨饿受冻呢!”

    张膀沉默下来,还是迟疑不决。答应得好好的,可能保证将来没有变动?心里不托底呀!

    ………………..

    捕捞产量有明显增长啊,看来拖网技术正在被渔民们逐渐掌握并日益熟练。

    而得益于皮岛本部派来支援的工匠,广鹿岛造船厂一个月能下水五艘长九米、载重3-4吨,船头两侧装饰有“亮眼木龙”的渔船。

    这种渔船是宋朝后期出现的船型,在舟山一带比较多。因为船并不是很大,多在浅海近岸进行作业。

    浅海沿岸也能让郭大靖满意,只要船够多,捕捞量就能不断增长,向着支柱产业的目标不断接近。

    而随着工匠熟练度和造船技术的提高,造船厂开始进行更大渔船的尝试。

    这种渔船船身长达十几米,载重量能达到五至十吨。在沈家门、奉化栖凤、象山东门和镇海等地,时有出现。

    而在当时的黄海,海洋环境十分良好,在长山列岛有海狗、海狮分布。由于青鱼增殖,鲸鱼在黄海北部成群活动。

    长山群岛周边,除了海洋岛渔场,还有鸭绿江口渔场、辽东湾渔场等丰产之地,都可以进行精深地开发。

    渔民,或者说从事捕捞的人口越来越多,鱼类等海产的产量越来越高,意味着粮食消耗的大量减少,也意味着军民在营养和体质上的增强。

    在没有得到足够的土地种植农作物,以养活东江镇军民的时期,把人口向捕捞业引导,是势在必行,也是逼不得已的办法。

    因为,再没有哪个产业,能够承载那么多的人口。而光是造船业,包括伐木、锯木、铁具、帆索等等,就给很多百姓找到了活计。

    拿出粮食养活百姓,同时还尽可能地让他们创造价值。用后世的名词,就是提高就业率,这样的思路,恐怕在当时,并没有多少人能够想到。

    其实,这和以工代赈的道理差不多,既救济了百姓,又建起了工程或造出了器物,对将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

    最后,郭大将军还落了好名声,在军民心目中,提高了威信。

    而即便是困难时期,郭大靖也没有停止军事行动,派出了刘兴治等军官,率领小股精锐登陆袭扰。

    目的很明确,既锻炼部队的作战能力,更以拔除建虏哨地为主,为更多辽民百姓出逃创造更便利安全的条件。

    伪装潜入袭杀,尽管是郭大靖的强项。但在宽广的战线上,他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不能每次出战都参加。

    处理完公务,郭大靖走出办公室,清冷的空气让他不由得精神一振。

    冬天啦,赶在沿海结冰之前,结束军事行动,结束砍伐和采摘。准确地说,是转向旅顺港,在金州地区继续进行。

    郭大靖骑马刚出军营,便迎上了码头守卫飞马赶来禀报,藤野先生回来了,还有林家的商船,共有三艘海船刚刚停靠码头。

    来得真是时候,郭大靖心情激动,让人马上去通知藤野英,自己兜转马头,带着亲兵直奔码头。

    码头上,林婉儿正对着悬挂在高竿上的鲸鱼骨架张大了嘴巴,连连发出惊叹之声。

    林天佑也十分惊奇,跑海也有几年了,可还真没见过这么大的鱼,也不知道怎么捕到的。悬挂在码头,难道是郭将军故意在显摆?

    藤野正只是看了两眼,便和小林浩一走进码头旁的小屋,坐着取暖喝茶。

    表面看似平静,可藤野正却是心情激荡。在外将近半年时间,终于回来了,最挂念的自然是女儿藤野英。

    小林浩一却有些失望,在这看起来并不算特别大的海岛,恐怕难有什么大的收获。

    若是收购生丝、瓷器、丝绸,还是应该在南方。自己怕是白来一趟,想得太过美好了。

    不过,这个林家海商似乎在南方有些根基,倒是可以利用,成为在大明国内的收购商。

    小林浩一不动声色,这点成府还是有的,甚至还和藤野正笑着闲聊。

    马蹄声由远而近,急促响起,直来到近前。

    藤野正走到窗前,打开看了一眼,笑道:“是郭将军来了。小林先生且稍候,待某见过将军,汇报之后再来相请。”

    “有劳了。”小林浩一拱了拱手,说道:“藤野先生请便。”

    藤野正点了点头,走出屋子,迎向郭大靖。

    郭大靖一眼便看到了藤野正,赶忙下马奔来,脸上热切之情不加掩饰。

    “见过郭将军。”藤野正施礼道:“属下幸不辱命。”

    郭大靖恭敬还礼,说道:“藤野先生海上奔波,辛苦劳顿,功劳卓著,郭某感激万分。”

    藤野正笑了笑,说道:“事情皆办得顺遂,上回捎书信,已经说明。只是属下未经请示,带了一名倭人前来……”

    购买火枪火炮的事情,郭大靖通过书信已然知道。具体的细节,自有时间汇报。但小林浩一就在屋内,先打个招呼,让郭大靖有考虑的时间。

    藤野正简单讲述了一遍,看着郭大靖的表情,略有些忐忑,不知这事是不是做错了。

    郭大靖思索的时间很短,便展颜笑道:“藤野先生又立一大功。先请小林去客栈休息,某晚上去见他。”

    说着,郭大靖伸手招过亲兵,让他们陪藤野正把小林浩一送去客栈。随后,他转身直奔码头,先见林氏兄妹。

    对于林婉儿的再次到来,郭大靖有些惊讶,不知道这位大小姐又搞了什么事情,跑这来躲避。

    “在下见过郭将军。”林天佑恭敬施礼,却不能象他哥哥那般随意。

    郭大靖还礼笑道:“天佑兄不必多礼,你我虽未结拜,但同是天生的兄弟。”

    林天佑哈哈一笑,对郭大靖这般的随意不拘甚是喜悦。

    “郭将军,这是你们捕到的大鱼呀!”林婉儿充满好奇地问道:“有多少斤,怎么抓到的?”

    郭大靖嘿然一笑,说道:“用床弩射杀的,有两万多斤吧!”

    林婉儿张开了小嘴,还待再问,已经被林天佑打断。

    “郭将军,舍妹要在岛上住段时间。”林天佑伸手作了个请的手势,和郭大靖走到一旁,简单说了下缘由。

    原来林氏兄妹回去之后,和林婉儿有婚约的那家便急着催促择日成亲。

    林天生觉得奇怪,便偷偷派人打听。原来,林婉儿未来的夫君不知得了什么怪病,久医不愈,是想着成亲冲喜,碰碰运气。

    若是不知道,嫁过去也是没招儿;可知道了这层隐秘,林天生怎肯把妹子推进火坑?

    于是,趁着给郭大靖采买商货,便把林婉儿偷送上船,跑到广鹿岛暂避一时。

    郭大靖明白了,这是个好办法。要是那家伙的病治好了,回去再说成亲的事;若是医不好,熬到蹬腿断气,林婉儿没过门,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再许配人家。

    “不嫌敝岛简陋,令妹愿住到几时都行。”郭大靖痛快地答应下来,说道:“哪里有添麻烦这说,林兄太客气了。”

    林天佑拱手致谢,说道:“舍妹的吃穿用度,自是林家出钱,只请郭将军多加照顾,便十分感激了。”

    郭大靖连连点头,应承下来,伸手接过货物清单,简单地看了看,不禁露出喜色。

    此次林家采购的大宗货物主要是布匹、棉花、铁料,而令郭大靖兴奋激动的,则是上千石的玉米。

    玉米从美洲传入中国的时间,大概是嘉靖年间,最早是在广西。到了万历年间,福建的漳州、泉州等地已经出现较大规模的种植。

    由于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特点,加上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对于外来的高产作物接受度很高。比如番薯,也是从福建开始种植的。样样稀松的逆天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