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书宅屋 - 历史小说 - 盛唐小女官在线阅读 - 盛唐小女官 第47节

盛唐小女官 第47节

    吏部对王昌龄的任命很快下来了,安排他去当汜水县县尉,有名的虎牢关便在这个县中。

    这也是唐朝进士的基本待遇,除了留在朝中当个侍弄笔墨的闲官,进士们大抵都会安排到基层干活。

    比如当初王维被贬也是去济州当个司仓参军,顾名思义就是管仓库的。

    一代大诗人,堂堂状元郎,发配去山东管仓库,可见吏部安排职务不管专业对不对口的,让你去干你就得干。

    所谓的县尉就是管当地治安的,官职不高。

    幸而京兆、河南、太原三郡的县城都属于京畿县,待遇和其他县不太一样,重要程度也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样,能在这种天子脚下当官会更容易被上头想起来,只要随便干出点成绩来都能升迁。

    尤其是京兆和河南这种皇帝常驻的地方,那更是有可能直接接待皇帝!

    接待工作搞好了,不就等于在皇帝面前露脸了吗?

    所以王昌龄这次任免由从九品的校书郎迁为正九品的畿县县尉,看似还是九品的小官,实际上到这里才算是正式开启自己的仕途。

    至于京畿一带的县令,那可是六品官,没点门路的人根本当不上。

    譬如杜甫他爹杜闲那样能当个奉天令,大抵是祖辈在朝中人脉不浅,杜甫便是因为他爹在任期间把全家迁到京兆杜陵,才能自称“杜陵野老”的。

    要是按他出生地称呼,估计得“巩县野老”了。

    巧的是,杜家当初举家迁到河南巩县也是因为杜甫曾祖当了巩县县令。

    一个县令就足以让他们拖家带口迁两京户口,可见京畿诸县的县官都是极好的差使!

    三娘一开始听说王昌龄只当了个县尉,还觉得当官可真难。

    等听王昌龄告诉她进士都是得熬个七八年资历并且考核优等才有机会当上县县尉的,她就觉得更不容易了。

    三娘说道:“等您安顿下来,我去虎牢关看您!”

    王昌龄哈哈笑道:“你是想去看虎牢关吧?”

    三娘被一眼看穿心里的想法,很有点不好意思,忙回道:“都看,都看!”

    王昌龄不再逗她,笑着允诺道:“好,等我安顿下来便写信给你。”

    县尉之职远不是他所求,不过他也知道张九龄当初曾尚书建言“不历州县,不拟台省”,圣人也采纳了他的进谏当场下诏明言以后就按这个办。

    所以趁他现在还年轻,去底下的州县历练历练不是什么坏事,毕竟这是升迁的必经之路——至少张九龄当宰相期间不会为他们破这个例。这条规则可是他早年极力推崇的,不可能当了宰相就自打脸。

    王昌龄满怀壮志地赴任去了。

    三娘从王昌龄这儿了解了满脑子的基层官员升迁常识,跑回去跟她祖父感慨:“您能当上刺史可真不容易!”

    郭家祖父说道:“世上做什么事能容易?”

    他不是进士出身,而是武官起家,朝中诸多文官都不爱带他玩,所以他终身都没摸到过朝官的边。好在郭敬之也没有文官那种死活赖在两京不走的执念,在外地任职还叫他更自在哩!

    至于以后的事,那就看自家儿孙有没有出息了,反正他已经给他们攒了些家底,保证把他们健健康康养大。剩下的只能靠他们自己去争取。

    三娘便央着她祖父给她讲在任地上的光辉事迹。

    人上了年纪最爱什么?最爱的就是回想当年!

    有三娘这么个好听众,郭家祖父每天都抽空给她讲自己搜肠刮肚回忆起来的奇人异事。

    自己仿佛也回到了风华正茂的年纪。

    偶尔还拔出佩剑给三娘演示一番自己环游大唐所依仗的高超剑术。

    三娘也拿着驸马萧衡赠她的佩剑跟着比划来比划去。

    可惜老了就是老了,白天倒也没什么,到了晚上郭家祖父就得让人给他搓药酒。

    郭家祖父没让宝贝孙女知晓,只是更坚定了要赶快把嵩山别业也赶紧敲定下来的决心。

    于是三娘才送别了王昌龄没多久,就被她祖父趁着休沐日带去嵩山玩耍。

    三娘一大早跟着她祖父出门,到了门口却碰上跑来找她玩耍的萧戡。

    得知三娘要去外面玩儿,萧戡积极表示他也要去,他都好久没出去玩啦!

    三娘道:“你得问家里人才行。”

    萧戡道:“那你先不要走,我这就回去问。”他风风火火地说完了,又风风火火地往回跑,看起来还真是说干就干的性格。

    萧戡回去没多久,就带了一串人再次出现在三娘眼前,与他一起过来的还有老熟人驸马萧衡。

    三娘乖乖向萧衡问好。

    一行人出城往嵩山而去,一路上两个小娃娃时而坐马车上玩博戏,时而央着萧衡、郭幼明带他们骑马,全程都在兴高采烈地玩耍和聊天,看得萧衡他们都觉得沿途多了几分趣味。

    他们出发得早,没到中午便到了嵩山脚下。

    相比于大多已经被达官贵人圈占的近郊,嵩山一带风光还是极宜人的。

    走了一路,大伙都饿了,索性就近寻了个村子掏钱命人杀鸡宰鸭做些家常菜,吃饱喝足正好在周围边看庄子边散步消食。

    不想却在半路遇到个熟悉的人——不是王维又是谁?

    三娘最先注意到正在山脚下信步徐行的王维,登时挣开她八叔牵着她的手开开心心地跑过去喊人:“老师!”

    王维转头瞧见三娘,微讶,问道:“你怎么在这儿?”

    三娘一口气跑到王维面前,才仰着头回道:“阿翁说要这里置办个庄子,带我过来看看。”

    王维道:“这里的风光确实不错。”

    三娘关心地问:“老师你什么时候过来的?”

    王维耐心答道:“正巧刚到这边没多久,用过饭后到处看看。”

    他母亲在嵩山潜心礼佛,他也曾经在嵩山这边长住过一段时间,所以回到嵩山便分外感慨,忍不住独自出来看看周围那既熟悉又陌生的景致。

    听闻王维会暂住在嵩山这边,三娘积极询问他现在住哪儿。

    王维道:“在东溪一带,不过住处还没有收拾好,今晚暂且住在一个朋友那儿,他也住在东溪那边。”

    三娘便跑回去央着她祖父买东溪那边的庄子。

    郭家祖父自是依了她的意。

    一行人除了萧衡这个驸马都尉都是无官无职的闲人,交游起来倒是没犯什么忌讳,所以等郭家祖父定好买哪个庄子以后便一同去了王维那个朋友的别业。

    王维这个朋友叫李颀,也是个诗人。

    早些年李颀曾考过进士,后来当了好些年的县尉,一直没机会升迁,便决定归隐山林。

    可见有的人到基层去是为了履历好看,有的人到基层去就是扎根基层、深入到群众中去——最后全家都变成当地群众,为当地人口增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碰上那些个心存傲气、不靠俸禄养家糊口的家伙,那当然是二话不说挂冠而去。

    李颀就是弃官隐居大部队中的一员。

    他少年时家里可有钱了,这处嵩山大别业就是他家祖产之一。

    虽然其余祖产早已被他败光了,可剩下这一星半点已经足够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得知来的是王维收的学生和驸马萧衡父子俩,李颀笑着命人张罗酒宴招待客人,还去请借住在他家的一位琴师朋友出来弹琴助兴。

    李颀吩咐负责跑腿的小厮:“就说今儿好酒管够,他一定愿意过来。”

    郭家祖父在旁听见“好酒管够”几个字,当即来了劲头:“看来今晚我们得叨扰一宿了,喝醉了可回不了洛阳。”

    李颀本身就很爱交朋友(当初他那些祖产就是交朋友挥霍没的),闻言朗笑着说道:“你要走,我还不乐意放你们走,今晚谁没喝醉往后再有好酒可不带他了。”

    第56章

    大唐不管文人还是武将, 鲜少有不爱喝酒的。

    哪怕是王维这种受母亲影响终日修禅的“居士”,那也是劝人喝酒的一把好手,比如他那句有名的“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给人送行时写的劝酒诗。

    唯独三娘和萧戡两个小孩儿对此不太感兴趣,离她们上次到庄子上玩耍已经是一个多月前的事了, 难得到了嵩山脚下,他俩自然又开始遍地撒野。

    要不是绕梁眼疾手快地拦着,萧戡差点就用他的小剑去捅草丛里藏着的蜂窝。

    既然不让捅,两个小不点就蹲在那儿远远地看蜂窝, 有蜜蜂回巢她们也不动, 就那么眼也不眨地观察了半天。

    也不知到底在观察什么。

    光是这么东玩玩西看看,竟也叫他们玩到了日落时分。

    眼看快开席了, 郭幼明出来把他俩捞回去吃吃喝喝。

    三娘这才注意到席上多了个人, 是个三四十岁的落拓中年人,他穿着一身粗布衣裳, 通身没半件东西是贵重的, 坐在席间却怡然自得,仿佛自己也是遍身锦衣似的。

    这应当便是李颀那位琴师朋友了。

    李颀、王维都是好琴之人,酒过三巡便请对方弹奏一曲。

    三娘悄悄跑到王维身边,小声问王维此人是谁,这才晓得此人名为董庭兰,在家中排行老大, 所以朋友们都喊他“董大”。

    董庭兰少时不事生产,到处拜访擅琴之人相互切磋, 但凡知道谁家有琴谱便死皮赖脸央着别人给他看看。

    这种一心扑在琴技上的结果就是他人到中年依然家徒四壁、穷途潦倒,路上没钱了甚至直接当乞丐, 偏他自己一点都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地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

    说话间,董庭兰已经抚上了底下人送来的琴。

    三娘当即坐直了身体,不再凑到王维那边说小话。

    都是朋友相聚,席上没那么多讲究,董庭兰随手试了几个音,便开始弹奏他最擅长的《胡笳》曲。

    董庭兰所弹的《胡笳》曲虽名为“胡笳”,实际上却是琴曲。

    董庭兰今日便是弹奏《胡笳十八拍》,琴音婉转哀切,如泣如诉,叫人仿佛置身于茫茫塞外,听见了那颇具胡人风情的胡笳声。

    这琴曲起源于汉末时期的蔡文姬,讲的是她既想早日归家又舍不下自己孩子的矛盾心情,无数文人墨客曾为之唏嘘。

    三娘向来是很容易共情的,听这曲子听得鼻头酸酸。

    等到一曲罢,她才问王维这叫什么曲子。

    王维如实相告。

    三娘一听“蔡文姬”就想起来了,那是东汉末年有名的才女。

    汉末天下大乱,诸侯各自为战,北方各族见你们自己打来打去,时不时就趁你内乱过境烧杀掳掠一番。

    蔡文姬便是那时候被匈奴当做战利品掳走、与匈奴左贤王生下二子,直至十二载后才被曹操派人重金赎回大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