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书宅屋 - 历史小说 - 九零亿万美元保姆在线阅读 - 九零亿万美元保姆 第16节

九零亿万美元保姆 第16节

    生活在60年代苏联的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朱可娃,最爱在列宁格勒大学的树荫下吹着寒风,喝一杯伏特加。

    冷战时期,人人都只求安稳,她也不例外。

    大学毕业后,索菲娅被分配到驻巴黎大使馆,从此她的安稳生活泡汤了——kgb发小要她跟英国佬划清界限,使馆领导要她当心美国佬的色||诱,法国闺蜜想带她远走高飞。

    索菲娅:“……”

    成年人的世界过分复杂,她只想来杯伏特加冷静一下。

    第15章

    ◎少年克里斯的忧郁◎

    回了肯特家,肯特父子刚从游泳馆回来。

    克里斯的金棕色头发还湿漉漉的,胡乱的擦了擦,头发凌乱,一幅落水小狗狗的样子,很好玩。

    见她开门进来,欢快的问:“阿妮娅,你会游泳吗?”

    “啊?不会。”

    “你该学游泳!”

    “我害怕。我有一次去游泳池差点淹死,喝了好几口水。”

    克里斯不以为然,“学游泳喝几口水很正常。你要是学会游泳,就能跟我们一起去游泳了。”

    张文雅笑了笑:孩子气的说话,听听就算了。

    “那我努力努力。”

    “我教你。”克里斯骄傲的挺着胸。

    “啊?”她一愣。

    肯特先生说话了,“克里斯,不要强求他人。”

    克里斯做了个鬼脸。

    张文雅又笑,“你今天想吃什么?”

    “随便什么都行,我饿了!我现在能吃下一头牛!”

    “那吃牛排吧,我刚买了顶好的牛排。”

    *

    菜市场因为靠近使馆区,有不少外国友人爱吃的食材。牛排是买的一整块,现场切开,切成厚薄适中的尺寸,一块一块叠放在冰箱里冷冻,想吃就拿出来解冻。

    冷冻的牛排没有新鲜牛排口感好,张文雅想尽办法将牛排弄得更可口一点。

    待解冻的牛排放在一边,先拿出两只马铃薯,去皮,清洗一下,切片,整齐码放在方型蛋糕模具里,码一层撒一层芝士碎,撒一些香草,她喜欢用欧芹碎和迷迭香;码上三层,顶上厚厚的铺一层芝士碎,撒上香草和少许盐,放进烤箱里,150度烤上1小时,期间要多次打开,添加淡奶油或是牛奶。

    烤芝士土豆的同时,可以处理牛排了。

    牛排隔水解冻,用面巾纸按压,吸走水分——没有厨房纸——撒上盐和黑胡椒碎。黑胡椒碎要现磨更香,事先磨碎的黑胡椒碎会随着时间流失掉香味。

    平底煎锅里放上黄油,再倒适量橄榄油。黄油本身很香,配合牛排的肉香,相得益彰,但黄油的融点较低,很容易在牛排上形成焦黑,不怎么美观。最好的油是牛油,但牛油很难买,只能凑合用黄油和橄榄油的混合油。

    开大火加热黄油和橄榄油,冒烟后迅速放入牛排,大火煎香。再将牛排连同平底锅放进烤箱。这时候芝士土豆也烤好了,端出蛋糕模具,放入平底煎锅,180度烤上10分钟。

    这是为了让厚牛排的内部也能熟,不至于搞成外表焦香了,里面还是生的。牛排有人爱吃五分熟,有人爱吃七分熟,张文雅觉得五分熟不免有点茹毛饮血了,七分熟刚刚好。

    趁着牛排在烤箱里,做了一个番茄蛋花汤。克里斯不爱吃煮鸡蛋或煎鸡蛋,但要是滑嫩的蛋花汤,他倒是可以吃的。

    *

    克里斯天天在家吃饭,吃得比学校好得多,食量又大,不过一个月,个子就又长高了两公分,现在快跟张文雅差不多高。张文雅身高一米六七,在女孩子来说,算是高个子了。

    父母离婚带给他的打击似乎已经慢慢平复,他心情好多了。这么大的孩子,整天想的就是玩。美国学校也没有什么暑假作业,就是要写几篇小论文。肯特先生跟克里斯定了几个选题,两个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中一个是沪剧,另一个是苏绣;一个是中国的同龄人暑假都在做什么。

    不错,这几个选题都挺有意思的。

    肯特父子都听不懂沪剧,但不妨碍他们兴趣盎然的去看沪剧表演,当然也不会落下张文雅,三个人一起去看了几场沪剧。

    张文雅又带克里斯去图书馆找苏绣的资料。

    去了上海博物馆。

    肯特先生在6月底挑了一个周末,带他们一起去了苏州,参观了拙政园。

    真正的“美”是无国界、没有文化障碍的,外国友人也能欣赏苏州园林的美。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张文雅轻声念着《苏州园林》,用来给外国友人介绍苏州园林和中国园林再好不过。

    肯特先生情绪很好,兴趣盎然,还带了相机,给儿子和张文雅拍了很多照片,带了10盒胶卷都用完了。

    回了上海后,肯特先生很上道的主动给她多发了三个月的薪水,说克里斯放假三个月,她的工作量大增,多劳多得。又把7月、8月两个月的薪水提前发给她。

    一共500美元,第二天便存到银行存折里。

    打工赚钱,真不容易呀!

    *

    克里斯整天在家,坚持要求跟她用英语说话,张文雅的英语口语水平突飞猛进,发音也好了很多。克里斯还很慷慨的把他从美国带来的珍贵的漫画书借给她看,拿到漫画书一看,好家伙,封面上一个蓝衣红内裤红斗篷的黑发壮男,封底醒目的logo:dc,detective ics。

    superman。

    张文雅乐了。

    看来美国小朋友真的挺喜欢超级英雄的,到外国上学还得带着漫画书。

    克里斯小朋友十分热切的向她介绍漫画里的超级英雄,以及超级英雄的亲密伴侣——超级反派。张文雅也很配合的问他这是谁,这又是谁,他们都有什么能力。

    克里斯眉飞色舞,“superman可是外星人呢!他有很多超能力,还是太阳能的,只要有太阳,他的能力源源不断。至于莱克斯卢瑟,他的超能力……就是有钱!”

    “外星人?什么外星人?e.t吗?”

    “噢,不,比e.t厉害多了!”

    “我听说superman出了很多本漫画了,是不是还有一本《superman在苏联》?”

    “有吗?没有吧?我没听说过。我让祖母给我买下每一期的superman杂志。对了,我想家里有superman的电影录影带,我们一起看吧。”

    克里斯一阵翻箱倒柜,终于找到一盒录影带,是几年前的超人真人电影,已经拍到第四部了。

    克里斯忙着给她介绍前三部的剧情。

    张文雅真诚发问:“这不科学,为什么克拉克戴上眼镜别人就认不出他了呢?”

    “啊……这个……”克里斯一愣,“别人想不到是他吧。”

    “是因为克拉克·肯特就是一个堪萨斯傻小子吗?”

    “——也许。”

    “而卡尔-艾尔是个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他们俩根本一点共同点都没有。对吗?”

    “我想是的。”

    “你喜欢超级英雄卡尔-艾尔,还是记者克拉克·肯特?”

    “都喜欢,他们就是一个人,是一个人的两面。我说的对吗?”

    孺子可教呀。

    她微笑着说:“对。但还是不合理。”

    “这是漫画,漫画不需要那么合理。”

    “逻辑满分。”

    克里斯得意洋洋,“那当然!噢,快看电影吧,看!莱克斯·卢瑟要逃跑了!”

    *

    虽然肯特先生跟梁先生打了一架,但周日仍然让克里斯去见母亲,可以说态度还是很大方的。两个人又就克里斯的抚养权和探视权谈了一次,丽雅订了7月初的机票返回美国,这样她有两年半时间见不到孩子。于是商议克里斯寒假暑假都返回美国,上海总领馆也是要放圣诞假的,圣诞假连着新年也就两周左右。

    暑假时间有三个月,肯特先生不同意克里斯回去整整三个月,于是将暑假一分为二,肯特先生勉强同意了。

    作为领事馆官员,肯特先生不差钱,离婚协议不知道到底写了些什么,不过按照肯特先生的性情,即使丽雅是过错方,他也不会小气。丽雅是家庭主妇,美国的法律还挺人性化的,家庭主妇的付出也会计算为收入。

    克里斯说他们在美国的家里用不起保姆,美国工人时薪很贵,到了中国丽雅才发现美元在中国可值钱了,肯特先生又是高薪,家里便开始雇佣保姆。

    张文雅问:“那你今年要跟丽雅回美国吗?”

    克里斯低着脑袋,“我、我想跟她在一起,但是我……”

    “你决定跟着父亲吗?”

    “嗯,母亲说父亲薪水比较高,我留下来……会好一点。”

    多实际。

    这也很正常,并不是说丽雅不想跟孩子在一起,但现实生活就是这样,谁经济条件更好一点,孩子能得到的也就更多一点。或许……肯特先生也会以离婚赡养费来换取抚养权,这就是克里斯不知道的事情了。

    总之,肯特夫妇已经比很多离婚夫妇好多了,没有真正撕破脸,为了克里斯他们也不能闹得太难看。

    *

    丽雅和梁先生离开上海那天,张文雅带克里斯去送机。

    克里斯强忍着眼泪,丽雅也依依不舍,不过最后还是毅然决然的进了闸。

    张文雅手里捏着梁先生给的名片,想着这位梁先生真有意思,居然不由分说就给她安排好了下一步。

    而克里斯擦了擦眼泪,面色沉郁,“阿妮娅,她会忘了我的。”

    作者有话说:

    *苏州园林一段节选于叶圣陶《苏州园林》,发表于1979年。

    第16章

    ◎下本待开《学神十三岁》求收藏!◎

    怪可怜见儿的。

    别小看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他心里可清楚呢。丽雅再怎么依依不舍,还是带着男小三回美国了,当母亲的也并不一定就会很爱自己的孩子。母子俩远隔重洋,半年才见一次,之前再怎么浓厚的母子感情也经不起时间和空间的隔阂。